董府
董府,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西五公里处的黄河东岸,是清末甘军将领董福祥[1] 的住宅。该住宅自董福祥被免职回乡后的1902年开始修建,1905年正式建成,建成时包含主体院落、府墙、府廓、护府河等建筑,后来府廓和护府河先后被毁,现存部分的占地面积为11025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对董府展开了多次维修。2006年,董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保护
20世纪70年代,吴忠市有关部门曾对董府内部予以加固粉刷。1988年,董府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部分后来加盖的违章建筑被拆除。1993年8月,董府外墙东南角被大雨冲伤25平方米,对此吴忠市人民政府申请拨款1.1万元人民币予以维修。1994年3月,吴忠市文物管理所筹资金对董府护府河加以清理挖掘。1995年,董府文物保护范围和保护控制地带正式划定完成。1999年至2005年,董府被交由当地的一户村民看管。此时南院和北院的部分墙壁和窗台已经倒塌。2000年至200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董府的墙基、墙面、墙上排水系统等部分进行了维修。2001年,董府的门前道路得到硬化。2006年,董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至2007年,董府一度对外开放。2009年,因附近地下水位上升威胁到董府地基稳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对董府进行全面修缮。2011年,董府的维护工作被正式由吴忠市有关部门接管。
历史
同治陕甘回变时期,董福祥任左宗棠手下先锋,攻占金积堡。其后3就在金积堡开始经营董府,并开始筹备甘军。任甘肃提督和喀什噶尔提督时,金积堡成为他的一个募兵地。他同时有董府西数十公里狭长的黄河滩地“马家滩”,“约千余顷”,用于耕作、军屯和牧马,并在金积堡、天津、张家口有多家“天”字号商号,如天泰魁。
1900年,董福祥部下在永定门外杀死日本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在此之后,董福祥率军围攻东交民巷,耗费一个多月仍未有战果。当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董福祥作为随扈大臣护送皇室向西逃亡。辛丑条约谈判时,西方谈判代表以及中方的袁世凯明确要求处死董福祥,在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斡旋之下,1901年2月13日,董福祥被革职遣返原籍固原。
1902年,董福祥在金积堡城中十字街南侧买下了一座湖塘,并在湖塘底部填了1.5至2米的煤炭,并在炭的上方盖土并夯实,作为董府的地基。在修建过程中,董福祥使用的木料均为通过黄河运送自甘南运送而来的,而石料则运自陕西。参与修建工程的铁匠从包头聘用,而石匠则从陕西聘用。1905年,董府正式建成,因董福祥有太子少保衔,又被民间称为“宫保府”。
董府在刚建成时占地面积约为34650平方米,包括主体院落、府墙、府廓、护府河等建筑,后来府廓和护府河先后被毁。附近有张俊、李双良等人府邸,三人均为二品以上武将。董府外驻扎其精锐部队“董字三营”,为董福祥(中营)、张俊(左营)、李双良(右营)所辖的约3000人。董府附近的村庄至今被称为“董营村”。
2006年开始修缮,不少文物,包括题额、商号柜台和砖雕失窃。原有彩画被劣质油漆覆盖。
结构
董府现存为原建筑主体院落和府墙部分,占地面积11025平方米。每部分的保存现状分别为:
- 府墙呈长方形,东西长115米,南北长105米,城墙除城门用青砖包砌外,其余全部为黄土夯筑。墙体底宽12米,顶宽4.5米,高8.5米。女儿墙部分高1米,宽0.5米,开有射击孔。城门向东,门洞顶部呈半圆形,长13.2米,宽3.5米,高4米,其上建有一座面阔三间的砖木悬山顶门楼。城墙四角各建有一座正方形角台。城墙内侧的南北两侧均建有可通向城墙顶部的52级的马道。
- 主体建筑东西长72米,南北宽58米,宅门向东,门上挂有一块“宫保府”牌匾,门外左右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和下马石。进入大门后有一座高约4米的影壁,影壁前有一尊石碑。整座内宅前后公分为三进院落,每一进院落又可分为前后两院,是为“三宫六院”。全院共有106间房屋,基本均为砖木结构。建筑通过走廊相连,其中仅中院的建筑为二层硬山顶楼房结构,屋顶覆盖有琉璃瓦,其余均为单层房屋。中院是董福祥生前所住房屋,正西楼为祖先堂,董福祥去世后该建筑即被作为安放董福祥的御赐衣冠的场所。整座院落保留有大量动物类和植物类的砖雕图像,以及部分神话故事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