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街道
葵涌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位於大鵬半島北部。東臨大亞灣,東南與大鵬街道接壤,西連鹽田區,南瀕大鵬灣與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北接坪山區坪山街道與惠州市,區域面積103.9平方公里。
是大鵬新區的行政中心、區域綜合服務中心和對外交通樞紐。截至2017年末,葵涌街道常住人口8.3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31萬人。 2019年,葵涌街道下轄9個社區。
葵涌是海濱小鎮,以客家人為主,漁民文化和客家文化濃郁。作為擁有東縱司令部舊址、沙魚涌東縱北撤紀念亭及紀念公園陳列館的地方,葵涌又是紅色革命基地。葵涌街道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屬石灰岩地區。自然風光秀麗,山巒起伏,山清水秀,東西兩條海岸線長達31.13公里。
2017年,葵涌街道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1.51億元,增長8.3%;工業增加值46.06億元,增長6.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87億元,增長6.4%。 [1]
中文名: 葵涌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深圳市大鵬新區
地理位置: 大鵬半島北部
面 積: 103.9 km²
下轄地區: 9個社區
電話區號: 0755
郵政區碼: 518119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人口數量: 8.36 萬(2017年)
著名景點: 沙魚涌、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車牌代碼: 粵B
目錄
歷史沿革
葵涌建圩首見清康熙《新安縣誌》。歷史上葵涌行政區劃及其名稱曾多次更易。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葵涌地域屬寶安縣第五區,設葵華、沙溪二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葵華、沙溪二鄉合併為葵沙鄉,屬寶安縣第三區。
1949年10月,葵沙鄉屬惠陽縣第四區。
1951年11月,改屬惠陽縣第七區。
1957年12月,惠陽縣撤區並鄉,第七區各小鄉分別併入葵沙、大鵬二鄉。
1958年10月,葵沙、大鵬二鄉合併成立大鵬公社;同年11月,大鵬公社劃歸寶安縣。
1961年7月,原葵沙鄉之區域從大鵬公社分出,成立葵涌公社。
1979年1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設立葵涌區,葵涌公社屬之。
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撤銷葵涌區。
1983年7月,公社改區,設立葵涌區。
1986年10月,撤區建鎮,設立葵涌鎮,隸屬寶安縣。
1993年1月,寶安撤縣分設寶安、龍崗二區,葵涌鎮改屬龍崗區。
2004年,寶安、龍崗兩區撤鎮設街,葵涌街道辦仍屬龍崗區管轄。
2011年12月30日,大鵬新區成立,葵涌街道隸屬大鵬新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葵涌街道下轄9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福塘南路2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葵涌街道位於大鵬半島北部。東臨大亞灣,東南與大鵬街道接壤,西連鹽田區,南瀕大鵬灣與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北接坪山區坪山街道與惠州市。區域面積103.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葵涌街道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屬石灰岩地區。葵涌街道自然風光秀麗,山巒起伏,山清水秀,東西兩條海岸線長達31.13公里。
氣候
葵涌街道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2℃,年均降水量2280毫米。
水文
葵涌街道,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河流20多條,其中以葵涌河最大。葵涌河發源於筆架山,西南流向,從沙魚涌注入大鵬灣,幹流長10.4公里,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另有大小水庫12座,庫容總量達1300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葵涌街道蘊藏豐富的鐵礦石、磷礦石、高嶺土、花崗岩、海沙等礦產資源。
人口
截至2017年末,葵涌街道常住人口8.3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31萬人。
經濟
2017年,葵涌街道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1.51億元,增長8.3%;工業增加值46.06億元,增長6.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87億元,增長6.4%。
交通
葵涌街道地處大鵬半島的交通樞紐,深圳市區至大鵬、橫崗至南澳的兩條公路穿境而過。葵涌街道西連鹽田港,東接惠州港,境內沙魚涌深水港1個5000噸泊位與5個20000噸貨櫃碼頭已投入使用。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民國初年,葵涌的辦學形式有華僑捐資辦學和教會辦學兩種。教會學校有三溪村的禮拜堂教會學校和土洋村的崇德學校。私立學校有鹽灶村的海燕學校、壩光村的壩光小學、葵涌村的光德學校等。抗戰期間,葵涌是東江縱隊開展抗日活動的革命根據地,壩光小學、土洋小學是中共地下黨員進行革命活動的基地。
2003年,葵涌鎮共有公辦中學1所、小學4所、幼兒園1所、成校1所,民辦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幼兒園2所;在校學生(含幼兒)4042人,教職工359人。經省、市、區教育部門評定,葵涌鎮7所公辦學校中有省一級學校1所、市一級學校1所、區一級學校3所。
文化事業
2018年,葵涌街道順利授旗授牌全市首所紅軍小學「東江縱隊紅軍小學」,紅色文化教育再添陣地。「葵涌茶果」「官湖望漁嶺捕魚」項目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審。「悅樂聚」社區群眾文化活動成為葵涌文化品牌,被評為深圳市「百佳市民滿意項目」和「十大文化志願服務示範項目」。本土文藝精品項目榮獲第十五屆「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三金一銀兩銅佳績。
歷史人文
地名由來
葵涌古時河涌交織,盛產水葵。相傳最初有女麥氏攜二子,徙居過此,一子中暑,采蓴(即水葵)服食,暑解,大喜,遂落居,「葵涌」因之得名。
紅色文化
葵涌街道是革命老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土洋村正式公開宣告成立,並發表了《東江縱隊成立宣言》,宣告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2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期間,東江縱隊將司令部設立於此。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廣東省委在此召開省委委員、省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史稱土洋會議)。
方言
葵涌街道原住民所使用方言是客家方言。
文物古蹟
沙魚涌
沙魚涌村位於葵涌河入海口,依山畔海,已有500多年歷史。在20世紀初至30年代,是惠州、東莞和寶安三地最大的口岸和商品集散地,在當時被稱為「小北京」。這裡曾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東江縱隊北撤的地方,也是香港淪陷後,東江縱隊秘密營救茅盾、鄒韜奮等人的登岸地點。改造後的沙魚涌村將重現民國時期海關、碼頭和客家民居、街巷的原貌,成為一處融合客家古村文化、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和濱海生態旅遊的「世外桃源」。
鹽灶古村
鹽灶古村地處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壩光,此處曾經星羅棋布着18個自然村,其中歷史最悠久的便是鹽灶村。該村因鹽而興,已有300多年歷史。原有百餘棟建築,整體回收後經過層層篩選最終保留了50餘棟有價值房屋按照「修舊如舊」進行修繕,鹽灶村學校、涼棚、蘭氏宗祠、謝氏宗祠和許多客家特色民居都被保存下來,並活化成客家風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