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壩鎮
蔣壩鎮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西臨煙波浩淼的洪澤湖,南接全國聞名的水利樞紐三河閘,東依一望無際的里下河大平原。是一個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鎮,它西臨煙波浩淼的洪澤湖,南接全國聞名的水利樞紐三河閘,東依一望無際的里下河大平原。貫穿南北的205國道傍鎮而過,淮河上游南下的船隻由此通過蔣壩船閘駛入長江,是蘇北水陸交通的咽喉之地。這裡湖光綺麗,物產豐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繁華的集鎮,有蘇中「小南京」之稱。
近年來,先後榮獲全國文明鎮 、省衛生鎮 、省人居環境範例獎 、省第二批旅遊風情小鎮創建單位 、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鄉鎮等多項榮譽稱號 。[1]
目錄
旅遊景點
洪澤湖濕地
洪澤湖濕地方圓數萬公頃,生物多樣性豐富,是鶴類、天鵝等許多珍稀瀕危鳥類的棲息地,濕地植被群叢多樣,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國家方案列為優先保護的地區,是國家級濕地保護區。
調查結果顯示:洪澤湖濕地共鑑定出浮游植物165種、水生高等植物81種、浮遊動物91種、底棲動物69種、魚類102種、鳥類194種。洪澤湖濕地保持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徵。
洪澤湖大堤
北起淮陰區碼頭鎮,南迄洪澤縣蔣壩鎮,全長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於東漢建安年間,至清乾隆年間方建成。洪澤湖大堤的築堤成庫規劃和直立條式防浪牆壩工程技術代表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洪澤湖大堤始建於1800多年前,有着「水上長城」的美譽。據史料記載,東漢建安五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三十里,以防淮水東侵,高家堰便是洪澤湖大堤的萌芽。南宋時因戰亂,造成黃河奪淮,直到明萬曆七年,河督潘季順實行「蓄清刷黃」政策,即將高家堰加高並向南延伸六十里,形成洪澤湖大堤。從1580年(明萬曆八年)起,洪澤湖大堤就開始增築直立條石牆護面,歷經明清兩代171年,使用千斤條石6萬多塊,達60萬立方米以上,且規格統一,築工精細,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高超技藝。
歷史文化
蔣壩為洪澤湖大堤最南端的古鎮,始於東漢、興於明萬曆年間,是典型的因造堤而興的集鎮。鎮西的西堤是我國各種防浪坡形最為集中且保存較好的地方,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工堤連」就在這裡誕生。抗戰時間,蔣壩的財神廟曾為吳運鐸領導下的新四軍二、四師的兵工廠。毀於「文革」時期的節孝坊,規模宏大、雕刻精美,為漢白玉建造。
湖邊的耿七公廟曾與馬祖廟齊名。號稱「水上長城」的洪澤湖大堤,有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在先民征服黃、淮水系的實踐中形成,蘊含着豐富的水文化,乾隆曾兩次南巡至此,留下御筆「信壩碑」及「信壩碑亭記」兩塊碑文和動人的臥虎壩、黃罡寺的傳說。宋金對峙時,詩人楊萬里在此吟唱盼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詩篇「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旅遊指南
蔣壩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風味食品更是名揚四方,特色菜餚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在美食大賽中多次獲獎。其中「蔣壩魚圓」、「紅燒乾腸」曾獲江蘇鄉土名菜大賽金獎,「紅燒魚頭」、「魚頭豆腐」、「油爆黃花魚」被淮揚美食節評為金獎。前國家主席劉少奇路過蔣壩品嘗了蔣壩魚圓後,連聲稱道「滑而不膩,清嫩爽口,應推而廣之」。「蔣壩魚圓」、「蔣壩捆蹄」還在國家工商局註冊了商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