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蒙阴镇是蒙阴县城驻地,总面积25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8万亩,辖区内总人口1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万人,辖 109个行政村(居)。[1]

目录

由来

蒙阴镇历史久远。蒙阴县自西汉初建县,共4次建城。元皇庆二年(1313年),置"元蒙城",即今县城,位于蒙阴镇境内,蒙阴镇由此得名。该镇1910年为城区,1958年10月组成城关公社,其后改称城郊区、城关镇等名称。1985年改为蒙阴镇。2000年12月,该镇与巨山乡合并,仍称蒙阴镇。2010年撤销蒙阴镇,设立蒙阴街道办事处。

交通

目前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2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78公里。公路共完成旅客运量146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完成货运量4315.9万吨,增长17.2%。京沪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38千米,双向4车道,有孟良崮、蒙阴2处出口,通往北京、上海;205国道过境,境内长52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山海关、深圳;335、234、336、332省道过境,其中335省道境内长54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兖州、石臼港;234省道境内长67千米,2车道,通往沂源、台儿庄;336省道境内长10千米,2车道,通往莒县;332省道境内长15千米,2车道,通往沂水县韩旺、莱芜市莱城。有县道18条301.5千米,乡道20条161千米,村道860条1605.5千米。蒙阴汽车站为二级客运站,日均发送464辆客车,日客运量3000人次。2011年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3659辆,11884.1吨位;客运汽车189辆,4562座位;货运量1657.58万吨,货运周转量317909.4万吨·千米,客运量1154.4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7428.32万人·千米。2011年末,城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3条,全长42千米,设62处站点;公交运营车辆40辆,万人拥有量3.1辆,年客运量570.6万人次;出租车106辆,万人拥有量8.2辆,年客运量123.5万人次。

植业

蒙阴镇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乡镇企业形成以纺织印染、机械加工、建筑建材、麦芽、制杆为代表的优势企业。个体工商业户5900户,私营企业115家,从业人员24500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餐饮、服务业等具有 一定规模,实力主导县城。财政收入完成2317.3万元,位居全市乡镇前6名。全镇社会稳定,投资环境优良。

矿产

蒙阴镇古分丰富,品位高,有一定的开采价值。现已开采利用的矿藏主要有煤、锰、金、云母、铅、银、翠玉、石灰石等。据测,昭苏县共有8个煤矿,总储量2400万吨,其中洪纳海煤矿、米斯煤矿储量在600万吨以上,质量好,是昭苏县工农业发展的主要能源。

昭苏县有几处锰矿,其中阿克苏锰矿储藏量较大,达3000吨以上。

金矿既有沙金,也有矿金。其中具有规模开采的洪纳海金矿,品位较高,年可生产11公斤黄金。

据勘察,昭苏县的云母矿脉颁有5处,现已开采的夏特东都尔沟云母矿,质量品级为国家甲级,储量4.68万吨,属大型非金属富矿。

昭苏县的翠玉矿藏量大,质量优良。现已建成的翡翠石生产厂,年可生产翠玉石材2万平方米。

名人

刘洪是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奠基人,杰出天文学家,籍属今蒙阴镇。据考证,其故里在蒙阴县城西北4公里处的召子官庄村。刘洪的著作《乾象历》,首次提出了对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进行修正的算法,即以"平朔"推求"定朔"的方法,长期为后世沿用。刘洪就曾多次用这种方法准确地推算日食、月食。根据《乾象历》,把回归年的长度、朔望月的长度数值推算得比前代历法更为精确;撰成《九章算术注》,广泛搜古代记数、计算资料,改进提高,成功发明了"正负数珠算"。被后人称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誉为"算圣"。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科学家,2000年临沂市政府在临沂广场树立了刘洪雕像,并把他列入"临沂市十大历史名人"。2003年,刘洪故里被临沂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柰是蒙阴的另一位历史名人。他诞生于蒙阴镇李家保德村。据《李氏家谱》载,李柰九世祖李让自陇西随元朝元帅木华黎东征,授金牌千户,至李家保德村时看到此处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便在此定居。李柰自幼刻苦好学,以善诗词而"名动齐鲁"。明宣德二年(1427年6月)中进士,初任行人,主管传旨、册封,后任南京监察御史,陕西布政司左参仪。任职期间,刚正不阿,治案无冤狱,被世人称为"铁板李御史"。戍边期间,体恤民情,为民着想,被百姓称为"李佛"。为官廉洁自律,景泰年间辞官归里时,倾其积蓄竟不够回家的盘缠,幸亏同僚相助。

旅游

蒙阴镇人杰地灵,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原位于蒙阴县城古城路县署后街的"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石坊最为著名。该石坊建于明朝末年,气势宏伟壮观,白玉石砌,上雕花草禽兽,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其规模之大,营造之精,在当时青州府诸县中首屈一指,惜毁于1961年,现仅存图片。公氏家族五世进士,皆长于文学,多有文集行世,在蒙阴历史上是仅有的,也是江北屈指可数的文学世家。集大成者,当推公鼐,万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曾任"东宫讲官"、"左庶子",做过明光宗皇帝的老师,被誉为"理学名臣",熹宗以"两代帝师"待之,崇祯帝封他为礼部尚书,谥文介,并赠匾给予"全谕祭葬""崇祀先贤"的荣誉。

公鼐去世后,葬在蒙阴镇曹庄村。公鼐墓四周地势平坦开阔,北依玉带形的凤凰山,南有汶河环护,西有流自凤凰山的水溪,环境优美。原公鼐墓地规模宏大,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古松遮天蔽日,墓前依次排列大型石碑、石人、石马、石攀龙柱等石刻雕像。"文革"时曾发现银耳附、书籍、护身镜等文物。1999年,蒙阴县文管所在此处发现了墓志铭额,上书"明诰赐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赐谥文介公",阴刻篆书竖写13行,计121字。

仙人洞是蒙阴旧"八景"之一,谓之"南山仙洞",坐落在蒙阴城南2.5公里处的蒙阴山南坡。仙人洞是一天然石洞,洞口朝南偏西,相传有仙人在此居住而得名。清宣统《蒙阴县志》载:"仙人洞,在城南五里蒙阴山上,广容百余人,汉承宫隐此。"洞口下一巨石上刻有宋代至和、元佑年间的摩崖题刻。两壁上有四幅人物浮雕,三人佩剑,一人吹笛,神态怡然自得。洞内存有两块石碑:一是明天顺五年(1461年)十月立,上刻进士、户部郎中李炯然所书《游仙洞诗并记》,内有"隆冬居之则忘其寒,盛夏居之则清气逼人"等字句;另一碑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蒙阴县知事蒋钺立,上镌八首诗。洞内还有不少滴泉,即使严冬季节,仍滴水不绝。旧州府志、县志中载有不少游人来仙洞游览的诗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