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富恪
蒲富恪 |
蒲富恪(1930年7月18日—2001年5月2日),四川成都人,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生前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
蒲富恪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60年獲蘇聯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副博士學位;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1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3]。
蒲富恪主要從事凝聚態理論物理領域的研究。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出生日期----1930年7月18日
出生地點----四川成都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2001年5月2日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蘇聯科學院
人物生平
1930年7月18日,蒲富恪出生於四川成都。
1944年—1947年就讀並畢業於成都縣立高中。
1948年,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
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
1952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57年,進入蘇聯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學習深造。
1960年,從蘇聯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畢業,獲數學專業副博士學位。同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磁學室理論組組長。
1978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01年5月2日16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蒲富恪應用統計物理中的雙時格林函數方法,改進了反鐵磁的量子理論,首次建立了在整個溫度區域內適用的磁化強度公式。與合作者導出稀土金屬f-f間接交換作用的哈密頓量,解釋了新的贗偶極作用和各向異性來源。在天線理論中,建立了一個與原偏微分方程邊值問題完全等價的天線電流一維積分方程以代替著名的Hallen方程,並與合作者用於介質天線,求得數值解和部分解析解。在微磁學的研究中,與另一合作者,超越前人線性近似,提出和解決了初始成疇問題,建立鐵磁體中磁矩連續-不連續變化的統一理論。在量子完全可積系統中,與他人合作,發展費米型量子反散射理論,精確求解二維量子完全可積系統的首例-DSI模型。
學術論著
根據2022年5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網站顯示,蒲富恪公開發表論著40餘篇。其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1]李伯臧,吳建華,鍾文定,等.自旋隧穿和演化的宇稱效應的純量子理論[J].中國科學:A輯,1998,28(2):6.
[2]蒲富恪,鄭慶祺.自旋波之間的散射對鐵磁共振曲線的影響[J].物理學報,1962(02):81-90.
[3]蒲富恪,鄭慶祺.關於磁性物質的自旋位形的某些問題[J].物理學報,1962(03):135-142.
[4]蒲富恪,鄭慶祺.希土金屬中的s-f相互作用[J].物理學報,1963(08):503-523.
[5]李伯臧,蒲富恪.Brown方程的分歧解與初始成疇問題[J].物理學報,1981(12):71-82.
[6]蒲富恪,李伯臧.反磁化形核行為的微磁學研究[J].中國科學:數學 物理學 天文學 技術科學,1982(02):151-158.
[7]蒲富恪,趙見高.我國磁學和磁性材料研究的若干新進展[J].物理,1991,20(8):7.
[8]趙平波,李伯臧,蒲富恪.互不固溶磁性顆粒合金巨磁電阻的一個唯象理論[J].物理學報,1996,45(7):6.
[9]張凌雲,李伯臧,孫虹,等.磁性多層膜巨磁電阻效應與磁構形的依賴關係[J].中國科學:A輯,1997,27(12):5.
[10]李伯臧,蒲富恪.Spin parity effect resulting from time-inversion symmetry[J].中國科學:數學英文版,1998(9):6.
學術交流
1985年,國際磁學界大會
科研獎勵
1978年,介質小天線理論,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6年--1987年鐵磁體磁化分布連續—不連續變化的微磁學理論,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人才培養
指導學生
蒲富恪為中國國內一些單位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原所長王玉鵬院士,四川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吳紹全教授,山西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張雲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寇謖鵬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劉伍明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成昭華研究員等。
榮譽表彰
1991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1979年—2001年,《磁學和磁性材料(J.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國際顧問
1983年—1985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5年,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協聯成員
1985年—1987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5年—1991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第二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87年—1994年,國際理論和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磁學分會委員
1989年—1996年,中國物理學會第一屆磁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1991年—1994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常委、委員
1991年—1995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第三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95年—1998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六屆學術委員會常委、委員
1995年—1999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99年—2003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第五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2000年,廣州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七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個人生活
婚姻家庭
蒲富恪的子女有蒲力群、蒲力軍。
人物評價
「蒲富恪素以科學上的認真、嚴謹和富於開拓而聞名,為凝聚態物理理論的發展和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時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恩哥評)
「先生(蒲富恪)一生著述頗豐,卓有建樹,先生的治學風範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王玉鵬院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