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蒲慕明 ,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1948年10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广东省梅州市。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74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神经所所长、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1]

蒲慕明
出生 1948年10月31日 南京
国籍 中国
民族
母校 翰·霍普金斯大学
职业 神经生物学家
研究领域
医学

目录

人物经历

  • 蒲慕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神经可塑性研究组组长、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1970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74年于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生物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74-1976在美国Purdue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1985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教授,1988-1995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1995-2000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讲座教授,2001-2012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讲座教授(01-06年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和Paul Licht 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1999年11月27日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首任及现任所长。获得奖项及荣誉包括: 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AAAS Fellow、美国Ameritec 奖、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美国科学院院士、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香港科学院院士、Gruber神经科学奖等。科技部973计划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人类智力的神经基础》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首席科学家顾问。蒲慕明在细胞膜生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现任Neuron等十余种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日本RIKEN脑研究所等国际神经科学机构和组织的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 蒲慕明对中华民族有着执着的深厚感情,积极致力于科研文化的建设,擅长于融中西方文化为一体,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蒲慕明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发明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理论技术,创造了神经生长中对导向分子的反映,并阐明了神经生长进行方向决策时细胞类的信号传导机制。在过去20年发现了神经营养因子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也对神经信号的时间信息存储机制进行了定量的分析。这些工作对理解神经环路的发育机制,大脑如何储存长时间记忆以及如何修复脑神经损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 蒲慕明在神经轴突生长的导向、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元电活动对突触功能的调节等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推动了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他建立了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多种新颖实用的实验技术。
  • 1974年,他首先对生物膜上膜蛋白的侧向扩散性进行测量,定量计算出生物膜的粘度。他为此测量所建立的“光漂白”技术至今仍是测量细胞内蛋白质运动速度的标准方法。
  • 他在神经生长和轴突导向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发现,如发现胞外电场会影响神经生长的方向,神经生长锥在突触形成前就会进行神经递质释放等。
  • 在突触可塑性领域,他于1993年首先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快速地强化突触传递效能等。在突触传递效率的可塑性方面,他确定了能引起突触效能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减弱所需的突触前、后神经元相关放电的具体时间窗,被广泛称为“依赖于放电时序的可塑性”,推动了神经生理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

主要奖项

  • 1998年 Javitz 神经科学奖(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
  • 2000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2001年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 2001年 Ameritec Prize
  • 2002年 吴瑞学会奖
  • 2003年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2010年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 2017年 叶剑英

视频

蒲慕明:脑科技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蒲慕明 中国科学院,2008-08-2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