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喉歌鸲
藍點頦[1]
(学名:Luscinia svecica)亦称“蓝喉歌鸲”,通称蓝靛颏儿。
身体大小和麻雀相似,体长12-13厘米,体重17-18克。头部、上体主要为土褐色。
眉纹白色。尾羽黑褐色,基部栗红色。颏部、喉部辉蓝色,下面有黑色横纹。
下体白色。雌鸟酷似雄鸟,但颏部、喉部为棕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
脚肉褐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喜歡棲息於灌叢或蘆葦叢中,吃蟲子為主。
栖息于灌丛或芦苇丛中。性情隐怯,常在地下作短距离奔驰,
稍停,不时地扭动尾羽或将尾羽展开。主要以昆虫、蠕虫等为食,
也吃植物种子等。繁殖期为5月。营巢于灌丛、草丛中的地面上。
巢以杂草、根、叶等筑成。每巢产卵4-6枚。卵有光泽呈蓝绿色。孵化期约为14天。
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欧洲、非洲北部、俄罗斯、阿拉斯加西部、亚洲中部、伊朗、印度和亚洲东南部等地。
目录
形态特征
- 蓝点颏雄鸟上体羽色呈土褐色,头顶羽色较深,有白色眉纹,颏部、喉部亮蓝色,
中央有栗色块斑,胸部下面有黑色横纹色和淡栗色两道宽带,
腹部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白色。尾羽黑褐色,基部栗红色。
- 雌鸟酷似雄鸟,但颏部、喉部为棕白色,喉部无栗色块斑,
喉白而无橘黄色及蓝色,黑色的细颊纹与由黑色点斑组成的胸带相连。
与雌性红喉歌鸲及黑胸歌鸲的区别在尾部的斑纹不同。 幼鸟翅上覆羽有淡栗色块斑和淡色点斑,俗称“膀点”。
-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肉褐色。
- 诸亚种的区别在喉部红色点斑的大小(藏西亚种最小)、蓝色的深浅度(北疆亚种深,
指名亚种浅)以及在蓝色及栗色胸带之间有无黑色带(指名亚种)。幼鸟暖褐色,具锈黄色点斑。
- 大小量度:体重♂14-22克,♀13-18克;体长♂122-156毫米,♀130-158毫米;嘴峰♂10-14毫米,♀11-14毫米;翅♂67-77毫米,♀64-74毫米;尾♂50-64毫米,♀49-60毫米;跗蹠♂24-28毫米,♀24-28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灌丛或芦苇丛中,不去密林和高树上栖息。常见于苔原带、森林、沼泽及荒漠边缘的各类灌丛。
生活习性
蓝喉歌鸲性情隐怯,常在地下作短距离奔驰,稍停,不时地扭动尾羽或将尾羽展开。
喜欢潜匿于芦苇或矮灌丛下,飞行甚低,一般只作短距离飞翔。常欢快地跳跃,
在地面奔走极快。平时鸣叫为单音,繁殖期发出嘹亮的优美歌声,也能仿效昆虫鸣声。
主要以金龟甲、蝽象、蝗虫、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特别是鳞翅目幼虫最嗜吃。也吃植物种子等。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灌丛中,或地上凹坑内,也在树根和河岸崖壁洞穴中营巢。
巢隐蔽性甚好,巢用枯草茎、枯草根、树叶等材料构成,巢底再用细草茎和草叶铺垫,
有时也放置兽毛和羽毛。窝卵数4-7枚。卵淡绿色或灰绿色,被有褐色点斑、块斑或渍斑,
尤以钝端斑点较密和较大,尖端斑点或块斑小而稀疏。卵的大小为17-21毫米×13-15毫米。
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15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14-15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鸟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