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喉金剛鸚鵡
藍喉金剛鸚鵡,是棲息於玻利維亞東的獨有品種。時至2005年,野外的藍喉金剛鸚鵡只剩餘少於200隻。它們並非棲息於森林,而是活動在草原,築巢於棕櫚樹叢中。食物包括蔬果、穀類、種子、核果等,有着好奇愛玩耍易近人的個性。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鸚形目
科: 鸚鵡科
屬: 金剛鸚鵡屬
種: 藍喉金剛鸚鵡
體長:約85厘米
體重:約750克
食性:蔬果、穀類、種子
繁殖:一次產2-4枚卵
習性:小群活動,較為安靜
分布:南美洲玻利維亞
目錄
外形特徵
藍喉金剛鸚鵡重約750克,長約85厘米。面部無羽毛,布滿了條紋,有點像京劇中的花臉臉譜,尾極長,屬大型攀禽。翅膀及尾部呈亮麗的藍綠色,喉部呈藍色,胸部上方及腹部呈亮黃色。它們有很大的喙、長尾巴及黃色的虹膜。
生活習性
玻利維亞金剛鸚鵡是群居鳥類,多為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可見70隻以上的大群,但這個物種並不經常出現大群,這很有可能是因為該物種非常罕見,而且數量很少,因此不太可能形成如此龐大的群體。交配的玻利維亞金剛鸚鵡彼此之間非常親熱,經常看到它們互相梳理羽毛,併攏在一起棲息。有時也可以看到玻利維亞金剛鸚鵡和藍黃金剛鸚鵡相動。築巢於枯死的棕櫚樹洞內。玻利維亞金剛鸚鵡與其它大型金剛鸚鵡比較起來較為安靜,不會隨意尖叫。 在樹上生活、覓食和築巢。主要運動方式是飛行,但它們也能爬樹、沿着樹枝移動和在地面上行走。這些鸚鵡白天很活躍,通常呆在一個大的地方。巴拉圭曾有過玻利維亞金剛鸚鵡的蹤跡,這表明這種金剛鸚鵡有時會長途跋涉。 常與黃藍金剛鸚鵡群集覓食,玻利維亞金剛鸚鵡吃種子和堅果程度不如其他金剛鸚鵡,它們主要吃大棕櫚樹的果實,科約爾棕櫚(Acrocomia aculeata)和莫里奇棕櫚(Mauritia fleuxosa)的果實是最主要的來源。也吃成熟和接近成熟的果實的中果皮,也被觀察到啄食非常不成熟的果實的液體。
近種區別
相似的藍黃金剛鸚鵡體型較大,尾巴較粗,前冠綠色,沒有粉紅色的面部皮膚,且面部裸的皮膚面積較大,有黑色的喉嚨斑。藍黃金剛鸚鵡具有深藍色的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與淡藍色的隱蔽飛翔形成對比,而玻利維亞金剛鸚鵡具有全深藍色的翅膀。發出警告時聲音很大,聲音比藍黃金剛鸚鵡音更高,更柔和,鼻音更重。 [6] 也可以通過喉嚨和冠上的羽毛顏色最清楚地區分它們。玻利維亞金剛鸚鵡在原本裸露的面部上有5或6條水平的羽毛,而藍黃金剛鸚鵡有3根。
生長繁殖
藍喉金剛鸚鵡野外繁殖期為11月至3月,一次約產2-4枚卵,孵化期26天,羽毛長成3個月。
分布範圍
僅在玻利維亞的貝尼省被發現。生活在海拔200-300米之間,居住在2508平方公里的區域。有兩塊區域生活居住的地區:一個在特立尼達的西北部(首都貝尼),另一個在特立尼達的南部。之所以發生這種分離,是因為歷史上一直居住在該地區的土著人民,他們獵殺玻利維亞金剛鸚鵡用其羽毛裝飾服裝。這種分離也可能是近代由野生鳥類貿易引起的。由於數量眾多,附近的任何玻利維亞金剛鸚鵡都更有可能被抓住。該地區大片人類住區的形成也導致該物種喪失了合適的生境和生境破碎化。因此,特立尼達附近沒有玻利維亞金剛鸚鵡。
繁殖方式
據推測,玻利維亞金剛鸚鵡的兩個亞群的繁殖時間略有不同:特立尼達北部種群在旱季結束時即在8-11月間繁殖,南部種群在雨季開始時在11-3月間繁殖。優選的巢洞空腔通常具有30厘米或更大的直徑,一般在直徑為60厘米或更大的樹木中發現。 通常在棕櫚樹的洞中築巢,最常見的是科約爾棕櫚樹,儘管它們也會在其他棕櫚樹種中築巢。枯死的棕櫚樹非常適合築巢。配對的玻利維亞金剛鸚鵡不會連續地在一個巢中連續繁殖多個季節,通常每年都會搜索不同的築巢地點。它們必須在受精前找到合適的巢,如果找不到巢穴,就會挖掘自己的巢穴。儘管可以選擇落葉喬木,但枯死的棕櫚樹更容易挖空,並且經常使用。准父母還必須承受來自其他金剛鸚鵡物種,例如藍黃金剛鸚鵡,紅綠金剛鸚鵡和五彩金剛鸚鵡,以及巨嘴鳥、大啄木鳥、倉鴞,蝙蝠和蜜蜂的巢穴的競爭。 如果環境條件允許,玻利維亞金剛鸚鵡每年繁殖一次;但是,如果丟失了卵或雛鳥,則在同一個繁殖季節,一對繁殖鳥可能會產第二窩。雌鳥每窩產卵1-3枚,並孵化26天。卵重約為18克。雛鳥在13-14周時成熟。亞成鳥將整整一年都不能完全獨立於父母。在大約5歲時性成熟。 該物種會很謹慎的保護巢穴,避免捕食者的行為。父母通常會棲息在巢外,觀察周圍環境是否有捕食者和其他危險。覓食歸來時,會先觀察巢樹周圍的情況後,才會逐漸靠近巢樹。當其中一隻親鳥進入巢餵雛鳥時,另一隻親鳥會在巢樹附近站崗觀察。
瀕危原因
過去,由於國家和國際籠鳥貿易的合法和非法剝削,該物種受到了嚴重威脅,儘管自1984年以來已大為減少。但是,在2010年,發現了兩隻被偷獵的野生玻利維亞金剛鸚鵡的非法交易。雖然最終被放生到野外,但是這表明非法偷獵仍在發生。所有已知的繁殖地都在私人的牧場上,在那裡焚燒和清理牧場,砍伐樹木作為燃料和籬笆樁,減少了合適的巢樹數量並抑制了棕櫚樹的再生。然而,自17世紀以來,該地區已開始養牛。因此,偏愛的莫塔庫棕櫚棕櫚已大大減少,並且再生緩慢。來自其他金剛鸚鵡、巨嘴鳥、蝙蝠和大型啄木鳥的巢穴競爭非常重要,而哺乳動物、鳥類和人類活動的干擾可能會降低某些成對的繁殖產量。在2007-2012年之間,監測了30個巢穴。在這些巢中,有57%繁殖失敗,大多數失敗發生在孵化過程中。巢卵孵化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包括疾病、被捕食和遺棄。蠅類(Philornis spp。)的侵害也是造成孵化失敗的原因之一,蜂蠅在鳥巢定居,極端天氣事件和父母疏忽也引起了這種情況。雛鳥很容易受到以下物種的捕食:鞭笞巨嘴鳥、鶴鵟、大雕鴞和南部有頂飾的鳳頭卡拉鷹。土著居民為提供頭飾羽毛而進行的狩獵可能在某些地區產生重要影響。 有人擔心,在越來越分散的物種中進行近親交配會導致生育力下降。缺乏對繁殖種群的補充使情況更加複雜;在為期五年的研究中,沒有招募到任何新的配對(Berkunsky等,2014年)。疾病也構成了重大威脅,特別是在該物種與其他鳥類共有水源的地區(Gould 2013a)。物種數量生存力分析發現,成年死亡率的變化對滅絕概率和物種數量增長率的估計影響最大,棲息地的喪失和偷獵也影響了這些估計( 2012年)。
保護措施
該物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在玻利維亞,被官方認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處於極度瀕危狀態。「金剛鸚鵡基金會」( AsociaciónArmonía/ Loro Parque Fundación)於2003年制定了一項《玻利維亞金剛鸚鵡恢復計劃》。根據美國《瀕危物種法》,該計劃於2013年11月將該物種列為瀕危物種。儘管在1997年非法出口仍然很明顯,但從1984年開始禁止從玻利維亞進行的現場出口(Duffield和Hesse,1997年)。「金剛鸚鵡基金會」鸚鵡貿易監控項目已記錄了該物種的貿易量下降,但是玻利維亞的大規模非法貿易基礎意味着,如果存在這種情況,有可能再次因為需求開始誘捕。已經與一些土地主達成了控制進入和阻止潛在陷阱的協議,並且繼續與其他地主進行談判。根據實地調查,建議將貝尼省帕拉帕地區(Paraparau)的保護工作放在優先位置。 其餘大部分物種都居住在私人牧場上。許多土地所有者對自己土地上的保護工作表示同情,持續的支持將有益於該物種的恢復。當地的保護工作包括種植可為該物種提供食物的樹木和自2004年以來開展的巢箱運動,發現對合適的巢穴有很大的需求。主動管理和監視巢箱的使用有助於減少巢箱故障的發生率。研究發現,鳥類更容易使用放置在同一棵樹中的鳥巢箱,或者非常接近前幾年使用的巢穴。 「金剛鸚鵡基金會」在美國鳥類保護協會和世界土地信託的幫助下,於2008年11月完成了對3555公頃私人保護區的購買,該保護區至少保護了20隻玻利維亞金剛鸚鵡(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8年)。從3月到11月初,巴巴·阿祖爾自然保護區(Barba Azul)為100多個玻利維亞金剛鸚鵡個體提供重要的覓食和棲息場所(2016年)。通過購買更多土地,巴巴·阿祖爾自然保護區2012年擴大到5,000公頃,2014年擴大到將近11,000公頃。該保護區將用於教育、研究和旅遊業,在鳥類基金會的支持下,將在2008-2009繁殖季節再放置100個巢箱(B. Hennessey,2008年)。在2017年,又增加了80個巢箱(AsociaciónArmonia 2018)。自2006年以來(AsociaciónArmonia 2018),根據「金剛鸚鵡基金會」巢箱計劃,在Loreto的種群出生了71隻雛鳥。世界土地信託基金還提供巢箱,以及餵養雛鳥和其他操作。在特別容易被捕食的巢穴中也引入了巢穴保護和監視(Gould 2013a)。其他措施包括對可能存在物種數量的潛在地區進行持續調查;一項在玻利維亞的兩個主要城市開展的寵物貿易監測計劃,為保護主要棲息地和物種數量而開展的土地收購計劃以及對莫里奇棕櫚樹進行的重新造林計劃。已經開展了廣泛的教育計劃,包括小冊子、海報、T恤衫、演示文稿、短波廣播點、視頻節目、電視採訪、到最偏遠的牧場旅行,在筆記本電腦上進行演示,並在特立尼達,聖羅莎和聖安娜的小鎮創建口譯中心。人造羽毛已經成功生產並銷售給當地人,以代替傳統頭飾中使用的地道的玻利維亞金剛鸚鵡羽毛(Anon。2014)。 被圈養的物種(其中一些被圈養在人工繁殖設施中)比野生種群大許多倍。 2009年,金剛鸚鵡基金會、南美動物動物園和諾埃爾·肯普夫·梅爾卡多(Noel Kempff Mercado)自然歷史博物館之間簽署了正式協議,正式啟動了在玻利維亞實施的託管合作育種計劃(Anon。2008)。對不同管理策略對種群動態的影響進行模型化研究表明,重新引入50個成年個體將在10年內使野生種群增加一倍(Maestri et al.2017)。 繼續進行巢防護和監視。擴大監測和改善巢箱和圈養繁殖計劃。制定重新引進計劃。繼續非法的寵物貿易監控,並沒收貿易商的所有本土鸚鵡。遊說地方和中央政府關於非法寵物交易的信息。研究和促進土地獲取,以保護該物種,進行棲息地需求和恢復研究,以及可持續的旅遊業支持。對莫里奇棕櫚樹進行研究,以了解如何管理和更新棲息地(Gould 2013)。繼續開展廣泛的教育計劃,尤其是在聖羅莎和聖安娜地區,並設有翻譯中心。推廣使用金剛鸚鵡羽毛頭飾的替代方法。在私人保護區發展旅遊基礎設施。保持較低的數量監測水平,並偶爾進行新調查。進行現場研究,以識別主要的健康威脅。需要進一步研究繁殖後的行為; 2007-201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成功的配對不會在第二年繁殖,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確定這種行為的普遍性(Berkunsky等,2014)。計劃進行一個監測項目,以跟蹤繁殖季節和非繁殖季節的鸚鵡運動。由於洪水泛濫,不可能在非繁殖季節追蹤鳥群,因此跟蹤工作將提供有關此期間該物種運動的重要信息(Berkunsky等,2012)
生存狀況
時至2005年,野外的藍喉金剛鸚鵡相信只剩餘少於200隻。它們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為當地及國際鳥類貿易造成的非法偷捕活動,此外牧場發展砍伐了藍喉金剛鸚鵡棲息的樹木。動物園正進行許多的人工繁殖及保育計劃,以拯救藍喉金剛鸚鵡。 人工繁殖藍喉金剛鸚鵡相對地容易,美國有很多的寵物藍喉金剛鸚鵡。 藍喉金剛鸚鵡現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極危物種,並列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及二。玻利維亞於1984禁止此品種的出口,但非法出口依然存在。現時未有機制限制國內的交易,保育團體仍正在努力保護藍喉金剛鸚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