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藍調音樂

 

 

 

藍調(Blues)為搖滾及福音歌曲(Gospel)的老祖宗,原本只是美國早期黑奴抒發心情時所吟唱的12小節曲式,演唱或演奏時大量藍調音(Blue Notes)的應用,使得音樂上充滿了壓抑及不和諧的感覺,這種音樂聽起來十分憂鬱(Blue)。但就是這麼一股「反骨」氣息,使得它後來在叛逆的搖滾樂中發揚光大。藍調以歌曲直接陳述內心想法的表現方式,與當時白人社會的音樂截然不同。

目錄

藍調特點

音樂 [1] 主體以I、IV、V級和弦的方式,以最常使用的12小節方式進行,也有8和16小節形式,而它的音階是採用降第三音和降第七音以模仿西方音階。早期的樂手是使用提琴或班喬琴(Banjo)來演奏,還有一些樂手,更以Slide的方式使音符走調,讓吉他發出像人聲哭泣的聲音,藉以抒發自己的情緒,達到渲染觀眾的情緒,這就是藍調。

藍調精神

簡介

藍調精神指自由,無約束的精神層次,藍調精神只用來概括這樣一群人——為了享受精神的富足而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物質財富,是形式上的精神主義者,但同時也是現實中的物質主義者。他們追求流行時尚中最精華的部分並將其引進生活,而後構建一種全新的生活概念並任其成為新的時尚。他們是一群追求潮流而後又引導潮流的人。

生活態度

用嘻哈的藍調精神來過二胡一樣的生活: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悲慘的生活 ,藍調音樂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洩和原創性或即興性,嘻哈文化又與其相仿,注重享受自由的快樂,而二胡的聲音很悲傷;這就代表了「用嘻哈的藍調精神來過二胡一樣的生活」引用魯迅的話說就是「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

源起簡介

藍調音樂始於20世紀初美國的南部。本為貧苦黑人勞動時吶喊的短曲,而其中亦混合了在教會中類似朗誦形式的節奏及韻律。

藍調音樂是黑人的思鄉之曲。文明時代最骯髒的歷史,莫過於把黑人從非洲販賣到美洲。16世紀30年代,那些在美洲的可憐的黑人們,每到周末就會聚到一起唱歌跳舞,在簡單的吉他曲中訴說思鄉情,他們在演唱中漸漸融入了種植園的小調,地方民歌,宗教音樂甚至靈歌,逐漸形成了藍調音樂。同時藍調音樂也是美國南北戰爭前黑人工作歌與哀歌的分支。南北戰爭後,黑人在街頭和沙龍即興奏唱新的哀歌,哀悼他們與法律的衝突,對愛的失望或在充滿敵意的世界中悲哀的命運。

這種音樂有一種很明顯的特式,便是使用類似中國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應」的形式進行,英文叫作「Call and Response」。樂句起初會給人們一種緊張、哭訴,無助的感覺,然後接着的樂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像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訴,而其後得到上帝的安慰與響應!

所以藍調音樂很注重自我情感的宣洩,兼具即興和原創兩個特性。

這種即興式的演奏方法,後來慢慢地演變為各種不同類形的音樂,如Rock and Roll、Swing、Jazz......所以藍調亦是現代流行音樂的根源。

至於口琴被廣泛用於藍調音樂中是起始於約二十年代中,那時候在美國當地有很多街頭藝人表演音樂,他們常用樂器是五弦琴、鼓、和一種叫「pan quill pipes」的吹奏樂器。而由于吉他和口琴的性能比這些傳統樂器好和更適合於空獷的地方表演,所以漸漸地口琴便常被用作吹奏藍調音樂。

及後三十年代左右,很多黑人移往大城市芝加哥居住,藍調音樂和藍調口琴亦隨之在芝加哥這地開支散葉,及後更自成一派名為Chicago Blues。

在聽藍調音樂的時候,你會發覺它們好像都依着一個相同的曲式來進行。其中原因是因為藍調音樂會常用到一種標準曲式,名為12 Bar Blues。[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