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顏知己
藍顏知己 |
藍顏知己,也叫碳粉知己,來源於20世紀90年代末,是指與女性在精神上獨立、靈魂上平等,並能夠達成深刻共鳴的男性朋友。由於男女的特殊性,被譽為一種游離於親情、愛情、友情之外的第四類感情。
目錄
基本信息
名詞涵義
詞語註解
"藍顏知己"一詞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末,其語義還有些曖昧,有時指男性情人,但更多的時候指稱生活在女人身邊或遠方、關係介於情人與朋友之間的那樣一種男人。"藍顏知己"這一詞語是以已有的"紅顏知己"為構形框架,採用反義類推的方式而創造出來的。它從產生以來語形還不完全統一,有人寫作"藍顏知己",也有人寫作"男顏知己",還有人寫作"藍(男)顏知己"。
知己的含義就是讓對方非常了解自己。女人可以對這個男人講述不能跟老公講的話題,也可以哭訴自己男人給自己所受的委屈,因為是知己,所以他會替你着想,會站在你的角度為你說話,會在你被傷害的時候給你一個溫暖的懷抱,給你不帶任何一點情慾的擁抱。藍顏知己是針對女人而言的重要朋友,就算是從來未曾見面的人,也可以在電話里電腦里彼此掏心挖肺的講述彼此的故事了的。
社會內涵
藍顏知己,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第四類情感",是對於愛情和友情的有益補充,是人際情感的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它是一種基於理性的情感,這種情感以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和認同為前提。隨着情感主體相互認識的深入,逐漸產生相互喜愛和情感依賴。這種依賴來源於人們對於自我認識的追尋,對於主體獲得外界認同和接受的理性期待,即人們對於"我是誰"的自我追問。雙方藉助彼此照見自己,走入自我的心靈。
藍顏知己以相互的認知為基礎,較之愛情有着更多的理性元素,彼此的情感出自於對於對方的喜愛和欣賞。這份情感的高尚在於,它不以性生活為基礎,不是為了滿足人的本能欲望而產生的。它是兩個精神的需要迸射的火花,是出自於雙方對於單純美好情感的嚮往。因此,第四類情感對性持審慎態度。
概念界定
一般來說,藍顏知己存在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不乏上乘的精神戀愛,情感雙方有愛無性。異性雙方既保持着適當距離,有靈無欲,有情而無性,又擁有着高度默契和對彼此的惱念,他們之間無所不談,堪稱彼此生活與工作上的紅(藍)顏知己。這種有靈無性的情感是一種"柏拉圖式"的相愛之情,是兩性情感的一種升華,它通常只會發生在高素質人群中,對情感雙方的控制力和理性把握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那些缺乏高度控制力與共鳴思維的人之間,很難維持這種為情而情的情感,他們極易陷入第二種類型。
第二種即落入凡俗,為有愛有性的情慾合一。異性雙方默默獻心,也暗暗獻身,既追求精神的優美,也享受肉體的逸樂。這種"欲"源於人動物性的本能,而"情"則產生於原始生命力的升華,是真正的情愛意識。
歷史淵源
亘古以來,中國一直都是講求倫理原則的社會;倫理道德是中華文明的典型特徵,是協調人與人關係的最高準則。富含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塑造了最具中華特色與個性的文化內涵,歷時千年,綿延不絕。中國倫理道德之中既有着與自然和諧、與天地通達的浪漫,也有着三綱五常代表的內在規範性和秩序性。在婚姻方面,中國倫理文化強調家國同構,因此關注家庭內部的倫常秩序。這對於家庭穩定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壓抑人性的成分。自宋明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對於人性的壓抑就更為深化。
其實古代也未必沒有藍顏知己。古代的才女,要麼是大家閨秀,要麼是名妓。大家閨秀一般矜持,接觸社會面狹窄,其作品難得流傳,所以留下來的雖少,真實的才女卻未必那麼少,不過被歷史遺忘隱沒了罷。而名妓,則是無論自古而來的男人還是今天的女人都公開熱愛的。
歷史上的名妓們大多有幾個特點:閱人多,經驗廣,鍛煉出一身風流態度,且才貌雙全,色藝俱佳,成為男子們心嚮往之、戀慕追捧的對象,眾多名人雅士皆以結交一時名妓為賞心樂事,他們沾沾自喜稱之為--紅顏知己。名妓大概跟如今的部分女明星有相似之處,又似乎比女明星情義重虛浮少有品位有內涵,於是眾多名人雅士皆以結交一時名妓為賞心樂事。如蘇小小、李師師、陳園園、柳如是、董小宛等人,詞人、詩人、世家子弟、顯達高官,甚至以皇帝之尊都為之傾倒;民國年間以陸小曼之閨秀身份而自甘去做交際花就不難被人理解。而對於這些女子來說,不論尚未到來的晚景是淒涼悲慘還是平穩安妥,只說在那些好日子裡,那些男子們心甘情願為她們一擲千金,輪流排號到來約她們乘車郊遊,飲酒對詩,酬答唱和,中間真有三兩個可以與語、知情識趣的,既陪她們遣送了寂寞辰光,又令她們的生命一度飛揚快樂,用今天的標準來看,這應該就是理想的藍顏知己的境界了。
時代背景
社會發展
建國初期,由於交通通信不發達、市場經濟未走向規模化,人們生活質量與效率低下,起早貪黑都忙於生計勞作,對精神需求甚少,根本無暇顧及,對於"藍顏知己"是比較陌生甚或尚未出現的字眼。
改革開放30多年,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尤其是現代交通與通信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伴隨而來的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空前改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在極大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社會性開放程度。物質生活的現代化也促進人的思想的快速變化,國人的視野空前開闊,解除了各種各樣的外來文化與思潮。所有這一切,都促使人們開始追求精神滿足,對情感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
溫飽思淫慾是有一定根據的,當科技帶來生活的便利,物質得到保障的同時,人們突然意識深處有種欲望的躁動,從原先的動物性提升到人的境界,隨之不滿現狀的意識逐漸抬頭。也許是一種精神意識的甦醒,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人的欲求、欲望是無界限、無止境的。在擁有了穩定的愛情和婚姻生活的同時,許多人也希望擁有一份婚姻之外的情感,擁有一份超然於婚姻束縛、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與異性相處的空間。在這種背景下,第四類情感應運而生,它的出現和流行是人們追求情感多元化的必然結果。
道德衝擊
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價值觀念的變化,為人類情感的滋長提供了各種可能性,一切傳統文化與觀念都面臨新的挑戰,人們主宰自身情感的意識終於發生質的飛躍,人類對於自我主體性的關切,對於自由的渴望和對於自我價值的追尋,讓情感生活的視角從傳統的家庭本位轉變到了現代的個人本位,"第四情感"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從各種各樣的情感追求中迅速占據許多人的情感世界。
藍顏知己是對於傳統婚姻家庭情感的突破。在我國傳統婚姻結構中,單方面地強調女性對於男性的遵從和依附,而忽視女性自身的情感需求。這種壓制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後果,與崇尚自由的現代價值背道而馳。藍顏知己則充分尊重人們的自我情感選擇,尊重、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它強調情感雙方的平等人格和相互尊重,充分展現了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第四類情感作為與愛情、友情並存的情感,與其它情感,特別是愛情之間也凸現了一定的張力。它要受到一定倫理道德的約束,在家庭和婚姻層面上應以不傷害善意第三人為道德底線,而個體需要達到情感的衡平,關鍵還需構建情感"自治"與"自製","自愛"與"愛人"主客體相結合的情感平衡機制。
這種比友情多一些、比愛情少一些的中間感情彌補了愛情和友情都不能涉及的人類情感領域,是一種讓生活充滿理解與信任的人性表現。
女性訴求
隨着科學技術發展和女權運動的出現,女性獨立生存與競爭能力的提升激發了女性作為主體對自己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不斷攀升。如果說傳統的社會角色分配註定了女性有限的視覺空間,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言說角色的分配將發生新的變化,據有關資料調查表明,從世界範圍看,21世紀婦女的生活領域將有進一步的擴大--從以家庭為主到私人與公眾領域並重。這意味着婦女將更多地涉足社會,並由此帶來一系列的變化,藍顏知己的出現僅是端倪。
陳寅恪先生晚年著書表彰柳如是的自由獨立精神,在他的《柳如是別傳》緣起中說過:"披尋錢柳之篇什於殘闕毀壞之餘,往往窺見其孤懷遺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戶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自當日之士大夫,猶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柳如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處於底層的婦女,而且是妓女,是底層之底層。陳先生甚至誇獎她"放誕多情",稱之為"罕見之獨立女子"。晚明才子錢牧齋與柳如是的因緣可謂是因了柳如是的過人的才識,"格調高絕,詞翰傾一時"的柳如是曾接受過象陳繼儒那樣的名流的指導吟詩學畫,才名在當時的文人圈裡得到交口稱讚的她發誓:"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而後柳如是關心國事、節衣縮食、資助鄭成功軍隊,更是顯示了她膽識過人、有胸襟的巾幗豪傑的一面。個性獨立、精神自由是女性作為獨立個體生存的重要前提,是擺脫男權文化桎梏的至關重要的一步,以此為基礎才有可能進行男人與女人在同一精神層面的對話。
20世紀以來,世界婦女運動的浪潮此起彼伏,雖然主題不盡相同,但主旨一致: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婦女通過各種方式為自己爭取各種權利,爭取受教育權、爭取就業權、爭取從政權等。國家經濟的發展為婦女提供了許多條件,為女性的獨立生存提供條件。從紅顏知己到藍顏知己,在兩性關係中,女性儼然以主動者的姿態在人生的舞台登場了。從某種意義上說,藍顏知己在女性生活中的出現是女性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對多樣化生存方式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