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马羚
蓝马羚 |
中文学名: 蓝马羚 |
蓝马羚是一种已灭绝的羚羊,且是非洲最早消失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与马羚及黑马羚是近亲,但略为细小。它们生活在南非东南海岸的大草原,在冰河时期的分布更为广泛。它们可能是择食性的,较为喜欢吃优质的草。 于17世纪,欧洲殖民大量杀死稀少的蓝马羚,目的是要将它们的栖息地改变为农地。它们约于1880年灭绝,现时只有四个博物馆存有它们架起的标本,分别是在维也纳、斯德哥尔摩、巴黎及莱顿,并且在其他地方有一些它们的骨头及角。所架起的标本并没有呈蓝色,估计它们的蓝色是来自黑色及黄色毛皮的混合。
[1]
目录
简介
蓝马羚仅分布于南非。它的体长为180~200厘米,体重150~160千克。身体健壮。体毛主要为青灰色,角长而弯曲,四肢细长,尾巴较长。
蓝马羚栖息于林地灌木丛、稀树草原等地带。由一只雄兽和数只雌兽以及它们的幼仔组成小群活动,善于快速奔跑,以草类等为食由于蓝马羚拥有美丽的皮毛,使得它成为殖民者狩猎的对象。经过大量的捕杀后,它于1880年灭绝。
外形特征
体长2米,肩高1米,体重60公斤,雄羚有青灰色美丽的皮毛,奔跑的速度快。生存在南部非洲。一头雄羚与数头雌羚,以小群体方式共同生存。由于其拥有美丽的皮毛,使得它成为拓植者狩猎的对象,由于人类大量地捕杀,于 1880年灭绝。
雄性蓝马羚较雌羚的大,长约2.5~3米,雌羚则长2.3~2.8米。它们肩高1~1.2米,重160公斤。鹿角约长50~61厘米。
18世纪的殖民对蓝马羚的描述互相矛盾,这是由于有些对它们作出了一些修饰,一些则只是基于传闻的资料。曾有描述指蓝马羚有像山羊般长须子及尾巴,角直立像剑羚属及短耳不过他们亦将蓝马羚的头颅骨及毛皮送回欧洲。于1967年,从现存的四个架起的标本中可知,它们肩高约1.02~1.16米。成年蓝马羚很 少重于160公斤。四个标本都没有蓝色的毛皮,深色的皮肤加上毛皮的色泽可能令人有蓝色的感觉。就像其他的羚羊,蓝马羚上下颌每边各有六只牙齿,三只前臼齿紧接三只臼齿。透过它们臼齿及前臼齿的大小及比例,可以分辨它们与马羚遗骸的不同。
蓝马羚是一种大型及像马的羚羊,比马羚及黑马羚细小。它们的身体比例与南苇羚相似。它们的吻长,颈部较长及强壮,鬃毛较短,脚长而呈白色,正面有黑斑,尾巴长至踝关节上。它们的耳朵较长及像驴般端尖。
蓝马羚的鹿角在眼窝正上,长而且呈弯月状,从头颅骨成直角伸出,接着向后弯曲至肩膀,中间没有任何扭曲。整只角至角端上有20~35个环,比马羚的还要多。它们的角比马羚的及黑马羚的较为轻盈,且密度较低。
蓝马羚的毛皮短及有光泽,呈浅蓝色至灰色,若死亡后则会褪成蓝灰色。它们的腹部呈白色,与两侧的毛色没有明显分别。前额及吻部呈褐色,逐渐向两侧及口部变为淡色。眼睛前明显有白斑。
雄性蓝马羚在3岁前外观像雌羚,之后就会变得较为淡色,甚至差不多是白色,角则变得较大及弯曲。雌羚的角则没有多大变化,比雄羚的较窄及细小10~20%。2个月大的幼羚呈淡黄褐色,没有明显的斑纹。
生活习性
蓝马羚像马羚及黑马羚般,每天都要喝水。它们是择食性的,只喜欢吃中等长度的草,如黄背草、黄茅、黍属及画眉草属。它们特别喜欢吃新鲜草,而在干旱的季节则会沿河流吃食。
蓝马羚是白天活动的,尤其在清晨及午后特别活跃。蓝马羚群居,由雄羚领导雌及幼羚,而其他的雄群则与领导的雄羚分开。一般群族中有5~20头雌及幼羚,数量亦可达至35~80头。它们分布得较疏,每只约占4平方公里。雌羚之间会分享它们的活动圈并住上达30年之久,而雄羚的领土亦会在这个活动圈之内。在环境较差的栖息地,雌羚会分布得更广,而同一只雄羚会伴着这些雌羚,以保护自己的妻妾。
由于雌羚也有长角,所以会较为带有攻击性。雄羚及雌羚也有维系优势等级。母群不会向外来者开放,而成员之间会互相抵角来将对方推出活动圈,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活动范围。
蓝马羚群族的组合会在每天及每季作出改变。蓝马羚群在雨季会分成小群,而在旱季则会聚成大群,以方便在近水的地方吃食。群众间是由不同年龄的幼羚所连系,它们往往都会落后于主群。
雄羚只可在产群中留至15~18个月大,这算是较长的时间。由于在此之前,它们与雌羚很相似,故领导雄羚并不会攻击它们。雄性亚成体会在群族中被抽出来,若它们未能逃脱,很可能会被杀死。它们往后会加入雄群至5~6岁大,直至它们能自己保护自己的领土。 成年雄羚独自留在远离群族及显眼的地方,以显自己的地位。当另一雄羚接近它时,它会弯下颈,抬高头,耳朵放在两侧。除非对方低下头来示弱,否则它们会竖直耳朵及摆动尾巴,并会互相抵角。
栖息环境
早期殖民指蓝马羚生活在有沼泽及开阔的草原,甚至在达海拔2400米的地方。水源是它们栖息的必要条件。
蓝马羚喜欢生活在中等以上长度的草原,并会避开短草及厚树冠的地方。它们的栖息地因被其他动物过度吃食而改变,最终危及它们的生存。
生长繁殖
蓝马羚的妊娠期为268~281日,每次会诞下一胎,高峰期在夏末。幼羚出生时约重12~14公斤,其寿命约为18岁。
分布地区
当欧洲殖民于17世纪及18世纪在开普殖民地定居的时候,在西南部发现了蓝马羚。它们并非很普遍,可能只分布在凯尔顿、斯韦伦丹及布雷达斯多普之间少于4,000平方公里的草原内。在近自由邦的伯利恒就曾于1853年发现了一只身披蓝灰色毛皮的马羚,现估计这其实是蓝马羚的末代。
蓝马羚灭绝前的分布地区
从考古学及古动物学的证据显示,蓝马羚的分布应更广,于1万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就更为普遍。它们曾于一时分布在埃兰兹湾至尤宁代尔的平原上。在菲克斯堡及金门高地国家公园的石洞壁画上曾描绘了蓝马羚,而在近淑女镇亦有发现更新世的遗骸。
灭绝原因
事实上,蓝马羚在1719年被欧洲殖民者首次发现时,地球上已很少有分布。
蓝马羚的衰亡经历了几个时段:2000~3200年前,气候和栖息地的变化让蓝马羚的数量开始下降;16世纪,由于其他动物的引入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蓝马羚的数量急剧下降;18世纪,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肆开垦,把大量草原变成农田,这使得生活挑剔的蓝马羚的生存受到影响,而猎人和农民的直接捕杀更是加剧了蓝马羚生存条件的恶化。猎杀者并非为了吃肉,而是为了那蓝灰色的皮毛。至于蓝马羚肉,一般是用来喂狗。多么荒诞的屠杀!根据德国动物学家马丁的调查发现,最后的蓝马羚是于1799年或1800年在斯韦伦丹被杀。而今,只在维也纳、斯德哥尔摩、巴黎及莱顿收藏着四个架起的蓝马羚标本供后人感叹、凭吊、反思。优雅高贵的蓝马羚居然得到这么一个下场!这真是人类的莫大悲哀。
在约1万年前冰河时期之后,蓝马羚在非洲的南端甚为昌盛。于3200~2000年前左右,它们的数量因气候及栖息地变化而下降。在约400年前,其数量严重下降,这时正值引入了其他牲口。在为食物竞争下,造成栖息地的破坏及疾病的传播。布希曼人视蓝马羚拥有超自然力量。
蓝马羚最早是于1719年被发现,但就已进入灭绝的道路。当欧洲殖民发现它们时,其分布地已很少。瑞典自然学家卡尔·佩特·屯贝里(Carl Peter Thunberg)于1774年已指蓝马羚数量很少。当时猎人及农民是为了它们的毛皮而猎杀它们。虽然其肉也很美味,但因不怎么肥美,一般都只是作为狗粮。德国动物学家马丁·利希腾施泰因(Martin Lichtenstein)指最后的蓝马羚是于1799年或1800年间在斯韦伦丹被杀。不过有证据指当时在较北的地区,仍有部份蓝马羚的遗族聚居,估计最终是在50多年后的自由邦灭绝。 在有历史纪录以来,蓝马羚是第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在非洲灭绝。
标本分布
现存有四个架起的蓝马羚标本,分别收藏在维也纳、斯德哥尔摩、巴黎及莱顿。除了骨头外,两个头颅骨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及格拉斯哥,而有三对角保存在乌普萨拉、伦敦及开普敦。不过这些标本都没有正式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