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黄竹
蓬莱黄竹 |
中文学名:蓬莱黄竹 拉丁学名:Bambusa duriuscula W. T. Lin.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百合纲 目:莎草目 科:禾本科 属:簕竹属[1] |
别名:石竹 秆高6-12m,径3-10㎝,节间长40-55㎝,有时下部的节间有白色纵纹,下部的节常有气生根。秆箨脱落性,鞘顶截平,有时微拱,背部多少贴切生棕色的刺毛;箨耳平展,长圆形或线关长圆珠笔形岩石小不相等,通常具皱褶,边缘具遂毛;箨舌高2-3㎜,边缘学科具细齿或长纤毛状的睫毛;箨叶三角形,直立,基部截平,有时略心形,稍各内紧缩。枝条簇生,主枝粗且长,叶片长4.5-18㎝,宽0.8-2.5㎝,下面被柔毛。秆材稍坚硬,供撑竿、脚手架、扁担、编竹器等用。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本种提示
形态特征
竿高6-7米,直径3-4厘米,尾梢近直立,下部挺直,节间通直,长38-55厘米,被极稀疏的暗棕色小刺毛,毛脱落后在表面留有凹痕,幼时仅于节下方稍被白蜡粉,但不成环状,竿壁稍薄;节处平坦,无毛;分枝常自竿下部第五或第六节开始,多枝簇生,近水平伸展,但中央1枝稍粗长。箨鞘早落,背面两侧近边缘处和底缘近中央部分多少被暗棕色小刺毛,腹面有光泽,先端近截形;箨耳近相等,狭长圆形,长约1.5厘米,宽6-7毫米,边缘具波曲状䍁毛;箨舌高1毫米左右,边缘啮蚀状,并被极短的纤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卵状三角形,约与箨鞘之长度近相等或略较短,其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3。叶鞘近无毛;叶耳半圆形至镰刀形,边缘具䍁毛;叶舌极矮,近全缘;叶片线形,通常长9-14厘米,宽8-12毫米,上表面仅于近基部处被毛,下表面近无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以2或3枚簇生于花枝各节,线状披针形,长2-3厘米;具芽苞片2或3片,宽卵形,长约5毫米,具13脉,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小穗含小花6-7朵,顶生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形扁,近无毛,长2-4毫米;颖不存在;外稃长圆形,长约12毫米,左右稍不对称,具21脉,先端急尖;内稃长于或等长于外稃,狭窄,具2脊,脊于近顶端疏生极短纤毛,脊间5脉,脊外每边各3脉;鳞被不相等,前方2片偏斜,长2毫米,边缘被长纤毛,后方1片近狭长倒卵形,长约1.5毫米,边缘被长纤毛;花药长5毫米,顶端微凹;子房具柄,近球形,直径约1毫米,顶部被短硬毛,花柱被毛,长1.5毫米,柱头3,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笋期5-10月。
分布范围
产海南。生于村边坡地,但多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海南屯昌。
主要价值
本种因在海南文昌的蓬莱一地栽培较多,故有蓬莱黄竹之称。该竹的节间较长,材质柔韧,为编制竹器的好材料。
本种提示
本种与下列的米筛竹B.Pachinensis Hayata相近似,但本种竿的节间较短,箨鞘背 面仅于两侧近边缘处和底缘近中央部分多少被刺毛,先端近截形,箨片与其箨鞘等长或略短,叶片较狭长,背面近无毛等特征可以区别。
至于林万涛31.826号标本不是此种,乃是黎庵高竹B.Insularis Chia et H.L. Fung,该种亦产于海南,其植株具软刺,两者应隶于不同的亚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