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糖
蓼花糖 |
蓼花糖樣子像鼓槌形,金黃色的表皮里有一層白芝麻,裡面是蜂窩狀糖心,吃起來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風味獨特,成為陝西省漢族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於明代已有生產。原名遼化糖,清代改為蓼花糖。其用料為江米、芝麻、白糖、飴糖等,經制坯、膨化、成型等三十餘道工序製成。
目錄
基本內容
簡介
蓼花糖已有二百年左右的 歷史。相傳曾得到 慈禧的讚賞。它樣子像鼓槌形,金黃色的表皮里有一層 白芝麻,裡面是蜂窩狀糖心,吃起來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風味獨特,成為 陝西省傳統的名貴 食品之一。特別是陝西 三原的蓼花糖是 三原縣傳統名貴食品。蓼花糖原名「僚( 關中方言,「好」的意思)花糖」,已有400多年生產歷史。據說清朝時, 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來到西安,對地方官員奉獻給她的僚花糖大加讚賞。她見糖的形狀酷似在草原上見到過的蓼花,便 饒有興趣地說了出來。後來人們便選用「僚」的諧音,改稱為蓼花糖。
蓼花糖以 糯米為主料,配以黃豆、白砂糖、 飴糖和 芝麻仁等,經過二十多道工序精心製作。蓼花糖是圓鼓槌形,個大體輕,金黃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芝麻和砂糖,裡面是雪白的蜂窩狀糖心,吃起來別有風味。
相關故事
相傳,早年間,咱三原,以至咱陝西省都沒有糖,只出一種吃了粘牙的 灶糖。到了前清時候,三原城裡出了個姓廖的熬糖小販,他平日熬麥芽 糖稀,換點銅錢苦度時日;到了年節跟前時,便做 祭灶的灶糖,走街串鄉地去叫賣。 這年臘月,他又做了許多灶糖擔出去叫賣。街口的 算命先生「張鐵嘴」稱了他半斤灶糖,邊與他片閒傳,邊嘗了一塊他做的白色灶糖, 「張鐵嘴」的嘴叫灶糖粘住了,好半天說不出話來,後來好容易才張開嘴說: 「你這灶糖太粘了,把我這張鐵嘴粘實了,叫我還咋樣給人 測字算命混飯吃?」 「廖灶糖」嘻嘻笑着打趣道: 「灶糖不粘還叫啥灶糖?我『廖灶糖』做的灶糖就是以硬和粘出名的,誰家的灶王爺吃了我做的灶糖,都會把嘴粘得緊緊的,到了天帝那裡說不成誰家的瞎話!」 「張鐵嘴」被說住了,只好苦笑着搖搖頭。街後 磨豆腐的李老漢吃了他做的灶糖,把嘴裡僅剩下的倆門牙也崩掉了!李老漢嫌他做的灶糖太硬,他強辭奪理說:「灶糖不硬咋能崩掉灶王爺的大門牙,叫他上天到玉帝跟前戳窩說瞎話時滿嘴 漏風說不清?」
話雖說的硬,做為一個老實本份的小販, 「廖灶糖」心裡也確實有了愧意,他想起了多年來這又硬又粘的灶糖不知崩了多少.娃娃伙的碎牙嫩齒、粘住了多少娃娃伙的牙齒,用湯水沖,都化不掉,粘在牙床上要多不舒服有多不舒服,於是,他心裡萌發了要做出一種又甜又酥、又香又松的糖來的念頭。
傍晚,他回到家裡,又有一件不順心的事在等着他了,原來,他十四歲的獨生女兒蓼花在 吃灶糖時把一個上門牙崩掉了,—個大姑娘變成了個「豁豁漏氣」,多難看呀! 小蓼花又疼又氣,躲在門背後哭了半天了,她媽再勸都不頂事!愛女 嚶嚶的哭聲,比巴掌搧在他臉上都難受,他騰地站起來,發誓似地說: 「蓼花,俺娃別哭,都怪大不好,做的糖太硬,從今往後,大要做出一種又酥又脆、又香又松的糖來給你吃,給娃娃伙們吃。要叫娃娃伙們一見我做的糖就笑就流涎水。」 「廖灶糖」的一席話把蓼花說得破涕為笑了。
從此之後, 「廖灶糖」一門心思撲在研製酥脆香糖上。但他做來做去,總做不好,因為他雖翻來倒去,總跳不出自己和當地熬糖 製糖的框框子,這咋能行呢! 大年初一了,人們都喜氣洋洋地做好吃的,準備着初二 走親戚, 「廖灶糖」呢,卻還在 抓耳撓腮地思謀着咋樣做出酥脆香糖。這功夫,有一個穿戴整齊的 碎娃跑進門來,嚷着要尋「蓼花姐姐」要,正好蓼花不在屋裡, 「廖灶糖」順手抓了把灶糖,給 這個西安省城來的「客娃」吃,誰知碎娃把他手一拔,說:「誰吃你這能崩掉人牙的石頭糖,看,我有又酥又脆的 南糖!」說着從自己口袋裡掏出一把圓球形的藝 麻糖來誇耀一番。 「廖灶糖」心裡一亮,問道: 「你這南糖是 哪搭買的?」「客娃」說: 「是俺媽在省城裡給我買的。伯伯,你也嘗一個。」說着遞給「廖灶糖」了一顆南糖,跑出去了。 「廖灶糖」看了看手中這顆用糯米做的南糖,外面粘着芝麻,拿在手裡很輕,沒份量,他往嘴裡一塞,果然很脆,但並不酥,碴也不少,卻比自己做的灶糖和糖稀甜得多,也不粘牙。這南糖是咋個做法呢?他想。西安省城是個大地方,必然有會做南糖的, 自己何不往西安去拜師學藝!主意已定,他便收拾行李南下進了西安省。好容易尋到一位南方來的做南糖的師傅,誰知人家不收徒弟。昨辦呢?他就無償地給人家做事、打雜、當下手。南糖師傅見他為人老實忠厚、有幹事業的恆心,便 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一生做各種南糖的技藝傳授給他。
「廖灶糖」拜謝了南糖師傅後,又廣拜各地製糖師為師,虛心求教。這樣。幾年下來,他積下了廣博精湛的多種製糖技藝。他按照酥、脆、香、甜、松的要求,選取原料、篩選製糖的工藝方法……經過多次試驗失敗,終於制出了一種滿意的酥脆香糖。這種糖做成圓鼓錘形,便於娃娃伙用手拿;它個大體輕,金黃的皮兒上均勻地粘着白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嫩的蜂窩狀糖心兒。吃到嘴裡酥、脆、香、 甜、松,到嘴裡見咬就化。因此,他給這糖起了個大號叫「 廖化糖」,意思是:我廖某做的糖一進嘴就化,讓美味長久留在人嘴裡,名不虛傳。當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這糖的名子「廖化」與愛女蓼花諧音,是說這糖也象愛女一樣可愛,愛女蓼花的生活要象蓼化糖那樣地香甜美好,作為對愛女的祝福。
「廖灶糖」的「廖化糖」風靡全縣、全省,生意興隆,財源茂盛?不久就發了財。但他為人本份,不過份貪財,把錢常常散給破產的百姓和災民、難民。這年,八圍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避難逃到了西安。狗改不了吃 便便,貪圖享受的慈禧太后到哪裡都貪饞好吃,她傳下御旨,讓西安巡撫給他廣泛搜求 珍饈佳肴。在西安巡撫進獻給慈禧太后的眾多貢品中,有一種就是三原縣廖某精製的「廖化糖」。慈禧一吃後,大加稱讚,因見糖的形狀與蓼花 穗狀花序極為相象。便御口親封地把「廖化糖」改名為「蓼花糖」了。慈禧在返回北京時,還賜廖某父女頂帶 花翎和 鳳冠霞帔,要帶他們回京為「京官」,還是廖某父女婉言回絕,情願在三原為民。以製做蓼花糖維生。 廖某父女在製做蓼花糖上精益求精。要經過二十四道工序,才能把原料膨化美化成蓼花糖。由於它既好吃又美觀,因此歷久不衰,聞名遐邇,到了今天,更加煥發出青春、放射出異彩。至於廖某父女呢,由於他們姓寥,又都被人們尊稱為「蓼花糖」,久而久之, 真名實姓反而鮮為人知了。但關中、全國、以至普天下的娃娃伙,誰不喜愛他們辛勤創製的美味「蓼花糖」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