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光举
蔡光举(1903-1925),贵州遵义人,1922年考入厦门大学文科,后提前离开厦门大学,于1924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东征军,任敢死队队长,2月16日在攻打淡水城的战斗中牺牲[1]。
蔡光举 | |
---|---|
黄埔军校教导团营党代表 | |
出生 | 1903年 |
逝世 | 1925年 |
籍贯 | 贵州遵义 |
民族 | 汉 |
母校 | 黄埔军校第一期 |
职业 | 军人 |
目录
简介
蔡光举(1903-1925),贵州遵义人。黄埔军校教导团营党代表。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厦门大学文科肄业,曾任四川陆军第二混成旅司令部编修。
蔡光举进入黄埔军校时所写的入学调查表
生平
1924年春由上海《新建设》杂志社编辑、复旦大学特别党部鲁纯仁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入第一期第三队学习。
曾任校军教导团第一团排长、连党代表、营党代表。
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在攻打淡水城时壮烈牺牲,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
史料介绍
蔡光举,遵义老城人。出生小手工业家庭,其父不识字,一生饱受刁难,对蔡光举要求甚严。蔡光举聪敏好文,性格刚毅好胜,5岁发蒙,15岁考入遵义中学堂,各科考试常列前茅。
民国8年(1919年),北京发生"五四运动"。消息传至遵义,率先组织同学上街游行,宣传爱国,查封日货。民国10年,因支持看新书、写白话文的主张,受到守旧势力反对,毅然退出遵义中学堂,转至贵阳模范中学读书。次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时值军阀混战,外国列强图谋瓜分中国。蔡光举一面读书,准备将来科技兴国,一面随时准备报考军校,报效国家。
民国1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并组建黄埔军校。
蔡光举闻讯大声疾呼:"革命不成功,国家不强盛,百姓不得安居乐业。吾辈学子,徒坐寒窗,有何益哉!"于是其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年底以优异成绩毕业。时逢广东军阀陈炯明背叛革命,搜罗东江土匪,进攻革命首府广州。蔡光举放弃出国留学机会,请缨讨伐陈炯明。次年2月,讨叛军分左、中、右三路东征。所部属右路,经广九,攻淡水。
14日,进至淡水,先由粤军攻城,敌军拚命抵抗,战斗异常激烈。至晚,敌军借助探照灯光,向城外抛掷火球,东征军无法靠近,形成对峙。当夜,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亲临前线,下令强攻,限时攻克。东征军挑选学生军组织敢死队,蔡光举请准任队长。为与敌军决一死战,临战前,借助月光,给家中的哥哥写告别信。信中写道:"我现在已决心担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队长,倘若不幸牺牲,乞兄善事双亲,弟媳亦请多加照顾。"次日午后六时发起总攻,蔡光举身先士卒,率敢死队勇猛冲杀。冲至距城边100米处中弹负伤,仍不顾疼痛率队猛攻。至城根约50米处,又中数弹,仍强撑攻上城墙,一弹击穿腹部,队员蒋先云上前搀扶,强忍剧痛说:"先云,赶快为我包扎,叛贼正等我们去痛杀!"
队长受伤,激起全队官兵愤恨,二小时后,攻克淡水城,俘敌2000余人,缴获枪支1000余。蔡光举终因伤势过重,于2月16日辞世,年仅22岁。18日,广州各界人士于医院举行追悼大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廖仲恺主持大会并讲述其生平事迹。其后,安葬于黄埔岛上母校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