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
蕨(学名: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ex Heller)是蕨科蕨属欧洲蕨的一个变种,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以后逐渐脱落。叶远生;柄长20-80厘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光滑,上面有浅纵沟1条。叶干后近革质或革质,暗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在裂片主脉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无毛。叶轴及羽轴均光滑,小羽轴上面光滑,下面被疏毛,少有密毛,各回羽轴上面均有深纵沟1条,沟内无毛。
分布于中国各地,但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也广布于世界其他热带及温带地区。生长于海拔200-830米的山地阳坡及森林边缘阳光充足的地方。
该种根状茎提取的淀粉称蕨粉,供食用,根状茎的纤维可制绳缆,能耐水湿,嫩叶可食,称蕨菜;全株均入药,驱风湿、利尿、解热,又可作驱虫剂。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以后逐渐脱落。叶远生;柄长20-80厘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光滑,上面有浅纵沟1条;叶片阔三角形或长圆三角形,长30-60厘米,宽20-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三回羽状;羽片4-6对,对生或近对生,斜展,基部一对最大(向上几对略变小),三角形,长15-25厘米,宽14-18厘米,柄长约3-5厘米,二回羽状;小羽片约10对,互生,斜展,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尾尖头的基部略呈楔形收缩),基部近平截,具短柄,一回羽状;裂片10-15对,平展,彼此接近,长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5毫米,钝头或近圆头,基部不与小羽轴合生,分离,全缘;中部以上的羽片逐渐变为一回羽状,长圆披针形,基部较宽,对称,先端尾状,小羽片与下部羽片的裂片同形,部分小羽片的下部具1-3对浅裂片或边缘具波状圆齿。叶脉稠密,仅下面明显。
叶干后近革质或革质,暗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在裂片主脉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无毛。叶轴及羽轴均光滑,小羽轴上面光滑,下面被疏毛,少有密毛,各回羽轴上面均有深纵沟1条,沟内无毛。染色体2n=104。
生长环境
蕨生长于海拔200-830米的山地阳坡及森林边缘阳光充足的地方 。耐高温也耐低温,32℃仍能生长,-35℃下根茎能安全越冬。在地温12℃,气温15℃时候嫩茎叶片开始迅速生长。蕨菜的抗逆性很强,适应性很广,喜欢湿润、凉爽的气候条件,要求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蕨菜叶芽、嫩茎营养丰富,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蕨菜每100克鲜品含蛋白质0.43克、脂肪0.39克、糖类3.6克、有机酸0.45克等。蕨菜的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茎叶,常常利用鲜品和干制品炒菜做汤,蕨菜食用前经沸水烫后,再浸入凉水中除去异味,便可食用。经处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佐料,清凉爽口,是典型的绿色食品。蕨菜的根状茎含有35-40%淀粉,可提取蕨粉为滋补食品。蕨的根茎还可供药用,具有清热、滑肠、降气、化痰、治食嗝、气嗝、肠风热毒、舒筋活络等功效。[1]
物种危害
多年生杂草。发生与危害孢子繁殖。林缘或山地阳坡。生长于桑园、茶园、胶园、山林、草地,为常见杂草,发生量大,危害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