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艾
蘄艾又名:大葉艾、祁艾等,屬桔梗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因產於蘄州而得名,蘄春縣「蘄春四寶」(蘄竹、蘄艾蘄蛇、蘄龜)之一,特產中藥材,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莖、葉均可入藥。蘄艾含17種已知化合物。蘄艾油有明顯的平喘、鎮咳、祛痰及清炎作用。
別名:蘄艾(qiai),又稱大葉艾、祁艾
拉丁學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var. argyi cv. Qiai
蘄艾的開花季節:7-10月份
蘄艾的適宜生長溫度:24-30度
目錄
生長習性
蘄艾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區,生長繁盛期24~30℃,氣溫高於30℃莖杆易老化,抽枝,病蟲害加重,冬季低溫小於-3℃當年生宿根生長不好。[1]
蘄艾的花語
辟邪
藥用價值
味苦而辛,無毒,洗熏服用皆可。有理氣血、逐寒濕、調經安胎、溫經止血、清熱止咳消痰等功效。主治月經不調、腹中冷痛、胎漏下血、胎動不安、宮寒不孕等症。艾來說,其又名冰台、醫草、黃草艾蒿無毒,微溫,遍產我國各地,從古至今都廣泛用於醫療保健,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見人們是認知艾草的藥用價值的。但傳統總以艾的產地來推以湖北蘄春的為勝,艾質最好,譽為一絕,成為歷代進貢珍品和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這是為何呢?我國明代偉大的醫聖李時珍點透:「艾自成化以來,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罈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他在《本草綱目》中光收錄有關蘄艾治病的方子就達52個。 在各大醫學書籍中,蘄州均被視為艾草最道地的產地,蘄艾比一般艾更香,入藥治病療效更好。蘄艾也被稱作「艾草之王」。
內服
可做止血劑,炒炭用止血之力頗優,可治吐血下痢,衄血下血。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用蘄艾配方,亦能治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腸胃炎及痢疾等症。[2]
外用
可治皮膚瘙癢、陰癢濕疹及疥癬等。以艾搓手洗污或煎水浴身,可防治皮膚病。對於產婦和嬰兒,洗用艾葉可以消毒強身
蘄艾道地說
中藥材行業對道地藥材的稱謂,通常在藥名前面冠以產地名稱。 「艾」字前面冠以「蘄」字,表明蘄州出產的艾葉是道地藥材。著名艾葉研究學者梅全喜先生在他的專著《艾葉的研究與應用》中,作出了全面、系統、準確的解答。同時,他還以自己和同道們的研究成果為「蘄艾道地說」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印證了歷史上關於蘄艾道地說的記載。
蘄艾的古今產地狀況及產地變遷
到了明代,艾葉的道地有了明顯變化,蘄州所產艾葉逐漸以其質優效佳而為廣大醫藥界所接受,蘄州也成為艾葉的道地產地。據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定稿的《本草品匯精要》載:「生田野,今處處有之……道地:蘄州、明州。」「蘄州」,即今湖北省蘄春縣。其後,《本草蒙荃》收載了「蘄州艾葉」圖,並描述了當時對蘄艾的重視程度:「倘有收藏,不吝價買,彼處仕宦,亦每采此,兩京送人,重紙包封,以示珍貴,名益傳遠,四方盡聞。」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艾葉的道地產地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並首次提出了「蘄艾」一名,他說:「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罈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從此,蘄艾之名,風靡全國。正是由於李時珍對蘄州艾葉的肯定,從而為蘄艾成為艾葉道地藥材的地位奠定了基礎。繼李時珍之後的明清醫家及本草醫籍皆遵從時珍之說,十分重視和極為推崇蘄艾。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記載:「(艾葉)生山谷田野,蘄州者最貴,四明者亦佳。」「蘄州貢艾葉,葉九尖,長盈五七寸,厚約一分許,豈唯力勝,堪稱美艾。」
蘄艾,在明代不僅本草醫籍記載,而且植物學、農學、雜學等書也有敘述,被譽為集16世紀以前古代農學大成的《群芳譜》亦有記載:「(艾葉)處處有之,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近代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惟以蘄州者為勝,謂之蘄艾,相傳蘄州白家山產。又置寸板上灸之,氣徹於背,他山艾徹五分,陰艾僅三分,以故世皆重之。」
清代仍推崇蘄州所產艾葉,如《本草備要》《本草從新》均載有「宋時重湯陰艾,自明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艾為勝。」《本草易讀》載:「處處有之,自明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得配本草》載:「產蘄州者為勝。」《植物名實圖考》載:「今以蘄州產者良。」 蘄艾在清官醫案處方中出現頻率較高,主要用於婦科疾病。大清一統志》云:「艾,蘄州出。」清《蘄州志》亦以「蘄州麒麟山者良」,並稱「蘄州專產,莫良於艾」。甘肅《武威縣誌》也承認其地產艾葉「功亞於蘄艾」。 1953年時逸人著《中國藥物學》就註明:「艾產於我國各地,以湖北蘄春產者最佳。」《中藥志》載:「藥用艾葉以蘄艾為佳,蘄州即今湖北蘄春縣,為李時珍故鄉所在地。」 據《蘄州藥志》介紹:蘄艾與普通艾在外觀形態、揮髮油及微量元素含量、揮髮油成分的組成及燃燒放熱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蘄艾確有其獨特之處。[3]
土壤耕整
肥料施用
栽植成活後,苗高30cm時施用尿素90kg/hm2作提苗肥,陰雨天撒施,晴天葉面噴施。11月上旬,施入農家肥、廄肥、餅肥等作為基肥。
水分管理
廂面整成龜背形,使排水溝通暢。乾旱季節,苗高80cm以下葉面噴灌,苗高80cm以上時全園漫灌。
繁殖方法
蘄艾的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根狀莖繁殖、分株繁殖。種子繁殖出芽率低,僅為5%,且苗期長(2年),一般不採用;根狀莖繁殖,成活率高,但苗期較長(2個月);分株繁殖最好,不僅成活率高且無幼苗生長期,繁殖速度快,為普遍採用。選育良種要求葉片肥厚而大,莖杆粗壯直立,葉色濃綠,氣味濃郁,密被絨毛,幼苗根系發達。
- 選地整地
在低山、丘陵地區,選取坡度小於15°向陽面,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地塊(以湖區、庫區小氣候地形最佳)。二月中旬,地表施入土質雜肥每畝5000公斤,翻地深度15cm,清除雜草,按80cm寬開廂整地成龜背形備用。
- 定植栽種
蘄艾為宿根植物,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畝高5cm左右,選地面潮濕時(最好是雨後或陰天),挖取幼苗,按株行距10cm×10cm栽下並壓實。栽後2-3天,如太陽過大,要滴水保墒。
- 除草施肥
苗高15cm左右,人工撥除雜草,並施入人糞尿每畝3000公斤。
- 排水灌溉
梅雨季節,清除溝內積水;長時間乾旱,廂面漫灌,有條件的地方葉面噴灌。
- 採收加工
端午節前後一周,選晴天中午12-14時,割取蘄艾整株,清除雜質和敗葉,脫取鮮艾葉,攤於晾架,2-3天翻動一次,直至含水量達到要求,機械打包作商品備用。[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