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藍睡蓮屬於睡蓮科(Nymphaeaceae)睡蓮屬(Nymphaea)廣熱帶睡蓮亞屬(NymphaeasubgenusBrachyceras),這個亞屬均為白天開花,花朵帶有明顯香氣。種名nouchali源自模式標本產地孟加拉南部諾阿卡利縣(Noakhali District)。常綠浮葉性水生植物,葉長寬約 35 公分,有紫色斑塊,花色藍紫,雄蕊黃色 , 日間開 , 花朵高舉出水面之外。早上7點至下午4點開花。[1]廣泛分佈亞洲、非洲熱帶地區,生育環境為池塘、湖泊或水流緩慢的小溪流。

目录

型態特徵

藍睡蓮花形呈星狀,花瓣白色、前緣帶有極淡的淺藍色,花心有香草氣味。

台灣過去曾有兩種原生野生睡蓮的記錄:子午蓮(Nymphaea tetragona)及藍睡蓮。不同地區發現的藍睡蓮族群,花色、植株尺寸都存在差異,植物學家難以斷定這些族群是否為同一物種。這樣的情況導致過去文獻使用不同學名標記藍睡蓮,分類群歸屬混亂;最主要使用於藍睡蓮的兩個學名是Nymphaea nouchali和Nymphaea stellata。1989年,英國植物學家瓦德科特(Bernard Verdcourt)檢視相關標本後,認為過去標記成兩個不同學名的植物其實並無二致,因此採用較早發表的學名Nymphaea nouchali,把Nymphaea stellata視為同物異名。然而,由於過去文獻描述的上述兩者在外部形態的說明並不精確,導致野地某些睡蓮族群皆符合兩者的文獻描述,卻在細微性狀(例如花色、葉片裂片有無重疊)有所差異,因此這樣的分類處理是否合適,仍需深入研究。筆者暫且採納瓦德科特的看法,把兩個學名指涉的植物視為同一物種。

台灣相關文獻中,藍睡蓮最早出現於《台灣植物誌》第一版,描述為「Nymphaea nouchali,中文俗名『白花睡蓮』,產地嘉義、台南」。隨後出版的第二版描述為「Nymphaea stellata,中文俗名『藍睡蓮』,產地新竹、嘉義」。兩版植物誌均描述其花淡藍色,生長環境為池塘;此外第二版附註說明「可能已在台灣滅絕」。1922年,日本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Shun-ichi Sasaki)在台南大正公園採集到一份藍睡蓮標本,該標本只有一朵花和一片葉子,花朵相當殘缺,難以辨識花色;這份標本現保存在林業試驗所中,無法確認原始來源是野生或是由園藝家引介栽植。在那之後,也沒有可靠的記錄證明藍睡蓮依然存在台灣野地。[2]

危機

藍睡蓮生長在低海拔淡水棲地,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族群容易受干擾。廢棄物污染、不當的河川整治、棲地因開發而流失,在在威脅著原生水生植物;人類在淡水棲地引入外來物種,亦排擠原生水生植物族群,甚至導致滅絕。淡水棲地逐漸惡化,不只影響水生植物,亦會污染周遭陸地生物的水源。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出版的《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評估為野外滅絕(EW)的五種植物中有三種是水生植物;藍睡蓮則被評估為資料缺乏(DD)。包含藍睡蓮在內的幾種瀕危及保育資料缺乏的水生植物提醒著我們:必須正視淡水棲地所面臨的危機。

荷花和睡蓮的區別

睡蓮是與荷花或蓮花同科不同屬的植物。

荷花過去也稱蓮花,二者是同一種植物,現在多稱荷花。 荷花,別名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芙蓉、六月春、水芸、紅蕖、水華、溪客、碧環、玉環、鞭蓉、鞭蕖、水旦等。蓮科、蓮屬、荷花種多年生水生植物。它包括兩大種類,中國蓮和美國蓮。睡蓮,別名水浮蓮、子午蓮、水芹花,睡蓮科、睡蓮屬多年生水生植物。 睡蓮分為耐寒睡蓮、熱帶睡蓮兩大類。

綜上所述,就植物學上的科別而言,荷花或蓮花屬睡蓮科、蓮屬,而睡蓮則屬睡蓮科、睡蓮屬。[3]

影片

by YouTube 我們的島植物紅皮書-即將滅絕的植物清單(第1001集2019-04-2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