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翅噪鹛·
蓝翅噪鹛[1](学名:Garrulax squamatus):
中型鸟类,体长22-25厘米。上体棕橄榄褐色密被黑色鳞状斑,眼蓝白色,
眼上有一长而宽阔的黑色眉纹,从眼先直到颈侧。下体棕褐色被黑色鳞状斑;
尾上和尾上覆羽栗色,尾黑色具棕色端斑;翅上覆羽栗色,
初级覆羽灰黑色;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外翈蓝色,内侧飞羽基部亮栗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
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飞行力弱,一般仅在受惊时才做短距离飞翔,
常在林下灌丛或地上活动和觅食,较为嘈杂。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目录
形态特征
蓝翅噪鹛上体头至尾橄榄褐色或暗棕色,各羽均具黑色端斑,
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眼蓝白色,眼先灰色或茶黄褐色,
眼上有一长而宽阔的黑色眉纹从眼先向后延伸至颈侧。头侧和颈侧淡棕褐色,
羽缘黑色,两翅内侧覆羽淡棕褐色或栗色;初级覆羽黑褐色,大覆羽棕红色或栗色,
飞羽黑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翈蓝色,内侧初级飞羽外翈黑色,基部棕红色或栗色,
次级飞羽外翈基部亦为棕红色或栗色,彼此与大覆羽棕红色共同构成大块棕红色或栗色翅斑,
最内侧飞羽先端有的还具白色斑点。尾上覆羽栗色,尾黑色具窄的棕黄色端斑。
下体棕褐或暗黄褐色,各羽具黑色羽缘,形成明显的鳞状斑。
本种亦有部分个体头顶、头侧和颈侧沾橄榄灰色,上体少棕色,下体橄榄沾灰。
虹膜淡绿色、蓝白色或暗褐色,嘴角黑色,尖端和下嘴基部较淡和灰,脚和趾淡肉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70-80克,♀80-82克;体长♂220-250毫米,♀198-231毫米;嘴峰♂21-22毫米,♀22毫米;翅♂92-102毫米,♀93-99毫米;尾♂82-110毫米,♀75-104毫米;跗跖♂34-37毫米,♀36-37毫米。
近种区别
蓝翅噪鹛特征极明显, 相似种纯色噪鹛上下体亦具鳞色斑,
体型大小和羽色亦与该种很相似。但纯色噪鹛无黑色眉纹,
翅缘不为蓝色而具黄色块斑,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区别亦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溪流、河谷沿岸和附近的常绿阔叶林较常见。栖于近溪流的潮湿森林。
生活习性
- 迁徙: 留鸟。
- 习性:甚惧生而隐秘。不如其他噪鹛吵嚷。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飞行力弱,一般仅在受惊时才做短距离飞翔,常在林下灌丛或地上活动和觅食,较为嘈杂。
-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 叫声:大叫,轻声鸣叫为重复的kri taboo或轻柔单音。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叶和根等材料构成,内垫细根。
每窝产卵2-3枚,卵蓝绿色,大小为29.4毫米×20.7毫米。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 种群现状
蓝翅噪鹛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