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藏芨芨草

藏芨芨草,拉丁文名:Achnatherum duthiei (Hook. f.) P. C. Kuo et S. L. Lu 禾本科、芨芨草屬多年生,根細弱。稈直立,叢生,平滑無毛,基部宿存短的枯萎的葉鞘。葉鞘微粗糙。生葉舌平截,稈生葉舌鈍,長圓形,芒較粗硬,芒針粗糙,基盤尖銳,生于山坡草甸及針葉林下,海拔4300米。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藏芨芨草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罌粟目

科: 禾本科

屬: 芨芨草屬

種: 藏芨芨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根細弱。稈直立,叢生,平滑無毛,高50-80厘米,徑2-3毫米,具3節,基部宿存短的枯萎的葉鞘。葉鞘微粗糙;基生葉舌平截,長約0.5毫米,稈生葉舌鈍,長圓形,頂端微2齒裂,長約2毫米;葉片縱卷,長10-30厘米,寬1-1.5毫米,平滑無毛;圓錐花序狹窄,長20-25厘米,寬約1厘米,分枝2枚,直立,貼向主軸,平滑無毛,長3-10厘米,小穗柄長3-7毫米,具微毛;小穗長9-14毫米,淡黃白色,基部帶紫褐色;兩穎近等長、膜質,狹長披針形,具5脈,上部微粗糙;外稃長8-9毫米,背中部以下密生長柔毛,上部疏生短柔毛,頂端具2齒裂,齒頂端及邊緣生短纖毛,具5脈,中脈與兩側脈在頂端匯合,向上延伸成芒,兩邊脈直達於2裂齒內,芒較粗硬,長14-18毫米,一回膝曲,芒柱扭轉且被細小柔毛,芒針粗糙,基盤尖銳,長約1毫米,具柔毛;內稃長6-7毫米,具2脈,基部被柔毛,頂端具短毛;鱗被3,長約2毫米,披針形。穎果圓柱形,長約5毫米。花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300米的山坡草甸及針葉林下。

分布範圍

產自西藏四川。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西部。[1]

栽培技術

芨芨草為無性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芨芨草返青後,生長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別是根部可殘留一年甚至幾年,可使芨芨草草場一年四季牧用。芨芨草具有廣泛生態可塑性,在較低濕的鹼性平原以至高達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從乾草原帶一直到荒漠區,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進入林緣草甸。在複雜的生境條件下;可組成有各種伴生種的草地類型,它是鹽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種。 根系強大,耐旱;耐鹽鹼、適應粘土以至沙壤土。芨芨草的分布與地下水位較高、輕度鹽漬化土壤有關,地下水位低或鹽漬化嚴重的地區不宜生長。芨芨草可為牧區尋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灘在荒漠化草原和乾旱草原區,為主要的冬春營地。總蓋度可達35-50%,在100平方米內可有35叢左右。

栽培技術

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法。播種繁殖:春播和秋播均可,秋播於9月下旬來種,隨采隨播;春播於5月上旬進行。播後覆土約2cm。分株繁殖:3-4月或9-10月,將老珠挖起,分成數叢,按行殊距20cm×15cm開窩,栽前剪去莖稈和葉,栽後蓋上。

田間管理

出苗後及時拔除雜草,並結合除草進行間苗。一般不進行追肥。

主要價值

本種植物在早春幼嫩時,為牲畜良好的飼料;其稈葉堅韌,長而光滑,為極有用之纖維植物,供造紙及人造絲,又可編織筐、草簾、掃帚等;葉浸水後,韌性極大,可做草繩;又可改良鹼地,保護渠道及保持水土。

參考文獻

  1. 藏芨芨草」,植物學網站, 20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