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藝穗會

圖片來自timable

藝穗會The Fringe Club)是香港推廣藝術創作的非牟利機構慈善團體,收入大部分來自場中的酒吧、餐廳及不同機構的贊助,其餘的則來自租借表演場地的費用、藝穗會會費、展覽的分帳及政府資助。成立於1983年,提供更大的空間給香港本地藝術家創作,亦給予技術支援及協助推廣其作品。

會址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雲咸街交界,近雪廠街南,稱為舊牛奶公司倉庫,並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直至現在,藝穗會共製作了28個藝術節,在15個城市進行了62次外地文化交流,主持了67次藝術從業人員駐場計劃,舉辦了1,400個展覽、8,150場舞台演出、1,900場音樂會和3,230次社區外展活動,包括於2010年上海世博演出、策展2011年第五十四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等。

目錄

場地

藝穗會可供表演或展覽的場地包括:

  • 「賽馬會劇場」(The Jockey Club Studio Theatre);

賽馬會劇場是藝穗會的黑盒劇場,拉起圍著四周的黑色布幕,可以看到高身的窗扉。台面舖蓋了「彈性地板」作舞蹈及戲劇演出,場內設有基本音響及燈光,根據不同用途,可容納最多80位觀眾。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空間一度用作在潮濕的炎夏時,存放冬天皮草的地方。

  • 「地下劇場」(The Fringe Underground);

這是一個為創意實驗而設的「自由空間」曾經是舊牛奶公司的倉庫,用以處理冰塊和凍肉。現可容納75-120位觀眾席。劇場具備基本的聲音和燈光設備,「彈性地板」覆蓋全場。整個空間看來頗具原本倉庫的格局,牆腳留著挖土工程的痕跡,顯示出在修揖過程中,為要增加樓面的高度,把地面降低了,故稱為「地下劇場」。

  • 「Colette's」;

Colette’s以多才多藝的本地演員及藝術家顧嘉玲小姐命名。此空間曾經是舊牛奶公司員工宿舍,現成為展示攝影作品和畫作的一個非正式的環境,可容納40位觀眾,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作品展示、聚會、討論和進行活動的空間。Colette’s配合了藝穗會的其他展覽設施,貫徹整合了藝術與城市生活,參與者可以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欣賞藝術。 因天台工程關係,現暫時關閉。

  • 「冰庫」(The Fringe Vault);

冰庫適合新書發佈會、手工藝品展覽、讀詩等,可容納約40位觀眾。觀眾及遊客可以在冰庫享用沙律、三文治、意式麵食、餅食和咖啡。 以前,這裡曾是冰庫,牛奶公司就在這個位置儲存凍肉。過去的100年,這冰庫一直保存在原來的白色瓷磚牆壁和建築特色的氛圍。 2013香港藝術家王浩然與Art Basel合作,選址這裡精心打造藝術酒吧裝置。 這裡有不同的入口,可由雲咸街或經由下亞厘畢道的陳麗玲畫廊進入。

  • 「奶庫」(The Fringe Dairy);

香港唯一的爵士樂和「卡巴箂」式劇場,在1930 代流行於巴黎、柏林民間的小型表演場地。場館內同時供應餐飲。舞台設備簡單而靈活,置有三角鋼琴及套鼓,可容納約100位觀眾。劇場一角設有酒吧,內部裝飾保留了原有的1913年的瓷磚地板、附有木簾檔光的高身窗、吊扇等。昔日,這裏是「牛奶公司」的店舖,售賣牛奶,故稱為「奶庫」。

  • 「陳麗玲畫廊」(The Anita Chan Lai-ling Gallery);

由舊牛奶公司的車房和落貨站改建而成的陳麗玲畫廊,位於藝穗會地面一層,引人注目的落地玻璃的設計向人們展出了香港及國際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畫廊位於香港島的商業中心地帶,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步行就可以走到蘭桂坊和SOHO區,鄰近雲咸街及林立在荷李活道的畫廊和古玩店。

  • 「九號館」(NOVE at the Fringe)

位於藝穗會的粵菜食府九號館,風格雅緻時尚,提供正宗手造點心、經典潮州佳餚及精緻粵菜小炒。餐廳展現全港優秀的現代中式餐飲概念,由米芝蓮三星名廚Umberto Bombana的自家品牌Octavium Group管理,與這橦美麗而歷史悠久的藝術空間相映生輝。

駐場藝團

曾駐場的藝團有「天台畫室」、「藝穗默劇實驗室」及「樂天陶社」等。

乙城節

香港藝穗節」(Hong Kong Festival Fringe Ltd)於1983年成立,參照愛丁堡藝穗節(Edingburgh Fringe Festival),本著開放及創作自由的原則,致力為從事不同藝術形式的本地及外來藝術家,營造在香港和海外展示作品的環境,並積極為他們與香港文化之間建立溝通的管道。1997年回歸前後,香港身份轉變,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呈多種可能,藝穗節於1999年更名「乙城節」(City Festival),重新定位致力推動城市文化,關注「我城」和「他城」,除了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更探索所有與城市生活相關的課題,如城市規劃等,是唯一以都市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節。

2011年,乙城節以「牆不了的藝術節」作為新理念,把傳統密集式的藝術節貫穿全年舉行,提倡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創作和發表自由,及藝術發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以此呼應被科技催化的社會變遷,探討藝術與觀眾的關係、欣賞藝術的方式、城市人生活方式的深刻轉變。

會址

藝穗會會址乃一幢歷史建築物,坐落香港最繁盛的中區。這座於十九世紀末興建,以磚塊砌成,樓高三層的大樓,是極少數可以保存至今的建築物之一。大樓興建時,它的設計可作多種用途,包括工業、商業及住宅等方面;因此,大樓的建築是非常獨特的,不但反映它原先作多功能用途的目標,還煥發殖民地時期的懷舊色彩。

藝穗會於1984年接管這座大樓時,樓房已歷久失修,破爛及漏水,藝穗會創辦人謝俊興與一群熱心的義工和裝修工人,合力在短短四星期內,把被棄置十多年的冰房重新整理,變身成為今日的藝穗會。起初,藝穗會在沒有固定租約的情況下,經營了五年,後來與政府簽約。藝穗會經過多年不同階段的維修,將這座大樓好好保存下來,做出一番新面貌。除令它逃過發展商的斧鑿外,還賦予它新生命。今天,藝穗會已被公認為香港以至亞太區一個充滿活力動感的當代藝術空間,成為有價值地重用被棄置的建築物,及令頹敗的社區恢復生氣的成功例子。

大樓歷史

1892年建成的舊牛奶公司倉庫原為冰窖,舊倉庫的面積只有現時倉庫的一半(南座)。1896年,牛奶公司將總部搬至主倉庫,其後陸續加入屠場、餡餅生產工場、牛奶分銷中心、零售冰粒雪庫、副食品工場及鍋爐間等設備。1913年,公司將倉庫翻新成為總經理住所。日佔時期(1941-1945)倉庫曾經被日軍掠奪一空。這裡至1970年代仍為牛奶公司總部。1982年,香港外國記者會進駐舊北座,兩年後政府亦將南座租予藝穗會使用。[1]

活動

直至現在,藝穗會共製作了28個藝術節,籌辦了24場劇場,舞蹈及實景原創演出。 在15個城市進行了68次外地文化交流,主持了100次藝術從業人員駐場計劃,舉辦了逾1,600個展覽、9,000場舞台演出、3,000場音樂會、3,300次社區外展活動和一系列的海外交流,包括於2010年上海世博會演出及策展、2011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策展、2012及2014台北香港週、照亮香港在檳城2014及照亮香港在新加坡2007及2015。

參考文獻

  1. 1444 幢歷史建築物簡要 (PDF). 古物蹟辦事處. [2010-02-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6-12) (Chinese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