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虎尾草

中文名稱:虎尾草

外文名稱:Chloris virgata Sw.

別名:棒錘草、刷子頭、盤草

門綱: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

屬:虎尾草屬

目科:禾本目、禾本科

虎尾草(學名:Chloris virgataSw)別名:棒錘草刷子頭盤草,禾本科、虎尾草屬一年生草本。稈直立或基部膝曲,光滑無毛。葉鞘背部具脊,包卷鬆弛,無毛;無毛或具纖毛;葉片線形,兩面無毛或邊緣及上面粗糙。指狀着生於稈頂,常直立而併攏成毛刷狀,有時包藏於頂葉之膨脹葉鞘中,成熟時常帶紫色;小穗無柄,第一小花兩性,外稃紙質,兩側壓扁,呈倒卵狀披針形,沿脈及邊緣被疏柔毛或無毛,芒自背部頂端稍下方伸出,脊上被微毛;第二小花不孕,長楔形,僅存外稃,頂端截平或略凹,自背部邊緣稍下方伸出。穎果紡錘形,淡黃色,光滑無毛而半透明。

目錄

形狀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2-75厘米,徑1-4毫米,光滑無毛。葉鞘背部具脊,包卷鬆弛,無毛;葉舌長約1毫米,無毛或具纖毛;葉片線形,長3-25厘米,寬3-6毫米,兩面無毛或邊緣及上面粗糙。

穗狀花序5至10餘枚,長1.5-5厘米,指狀着生於稈頂,常直立而併攏成毛刷狀,有時包藏於頂葉之膨脹葉鞘中,成熟時常帶紫色;小穗無柄,長約3毫米;穎膜質,1脈;第一穎長約1.8毫米,第二穎等長或略短於小穗,中脈延伸成長0.5-1毫米的小尖頭;第一小花兩性,外稃紙質,兩側壓扁,呈倒卵狀披針形,長2.8-3毫米,3脈,沿脈及邊緣被疏柔毛或無毛,兩側邊緣上部1/3處有長2-3毫米的白色柔毛,頂端尖或有時具2微齒,芒自背部頂端稍下方伸出,長5-15毫米;內稃膜質,略短於外稃,具2脊,脊上被微毛;基盤具長約0.5毫米的毛;第二小花不孕,長楔形,僅存外稃,長約1.5毫米,頂端截平或略凹,芒長4-8毫米,自背部邊緣稍下方伸出。穎果紡錘形,淡黃色,光滑無毛而半透明,胚長約為穎果的2/3。花果期6-10月。[1]

該種由於分布廣,體形變異幅度甚大,如植株的高度、葉片長度、花序長度等在各地不同生境的標本上可相差1-3倍,但小穗除穎外只有2芒、不孕外稃發育良好、頂端截形等特徵是穩定的。

生長與分布

多生於路旁荒野,河岸沙地、土牆及房頂上。

遍布於全國各省區;兩半球熱帶至溫帶均有分布,海拔可達3 700米。模式標本采自西印度群島(安提瓜島)。

繁種方法

虎尾草無論是種子繁殖,還是人工移植、分株扦播,均能成功繁殖,完成其生育期。特別是該草種由於種子多,繁殖力強,加上匍匐枝的蔓延,其占空間能力相當強,在雜草叢生處,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同時由於無地下根莖和根櫱,容易清除,適於同農作物間作。虎尾草屬暖季型禾本科多年生草種,分株扦插法繁殖產量高,便於管理。

種子繁殖:以行距為35厘米寬進行條播,播後輕耙覆土厚1厘米-2厘米,每公頃播量為2千克-4千克。

分株繁殖:以行距40厘米、株間距20厘米,將采自野生的植株進行分株扦插種植。

栽培技術

草種選擇:野生植株。

整地施肥:在引種栽培前將小區土壤深翻25厘米,精細整地,施廄肥並耙平至土顆粒小於0.8厘米,便於管理,起壟寬60厘米。

田間管理:待出苗及植株成活以後,採用人工薅鋤3遍,適時鬆土,拔除雜草,並追施廄肥。

虎尾草為一種長壽牧草,生長13年的虎尾草地,每公頃乾草產量仍可達15193.3千克。

價值

藥用

虎尾草總提取物以2smg/kg給家兔靜脈注射,有明顯而短暫的降壓作用。總提取物能抑制去甲腎上腺素、高鉀所致離體兔主動脈條收縮,IC50分別為112.2±13.6μg/mL、82.15±13.2μg/mL,並表現明顯的量效關係;3×10-4g/mL總提取物使去甲腎上腺素對兔主動脈條的量效曲線非平行右移,且 最大反應受到抑制總提取物對去甲腎上腺素及高鉀所致的肺動脈及腸繫膜動脈條收縮均有解痙作用。總提取物能拮抗5-羥色胺及高鉀所致牛腦基底動脈條收縮,IC50分別為51.08±8.5μg/mL、40.05±10.6μg/mL。水蘇麻根提取物對組胺或高鉀去極化後Ca2誘發的豚鼠結腸帶收縮有明顯抑制作用,量效曲線表明該提取物呈非競爭性拮抗作用。在無Ca2液中該提取物類似罌粟鹼,能抑制胺誘發的結腸收縮。說明水蘇麻對結腸細胞內Ca2所致收縮有明濕抑制作用,對細胞外Ca2所致收縮無明顯影響。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殺蟲。主感冒頭痛;風濕痹痛;瀉痢腹痛;疝氣;腳氣;癰瘡腫毒;刀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搗絨敷。

摘錄:《中華本草》[2]

經濟

虎尾草為暖季型禾本科多年生草種。起源於非洲,1902年引入美國,現廣泛分布在北緯18~33.4oN,南緯25.7oN的熱帶地區。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重要的牧草和水土保持作物,有些地區也用它來建植非常耐低養護及耐旱的草坪。

虎尾草為各種牲畜食用的牧草。[2]

參考資料

  1. 虎尾草,中國植物志 2017-03-15
  2. 虎尾草,便民查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