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虎拳福建省的傳統拳術,屬南拳類,也是一種象形拳。在福州、閩侯、長樂、南平、三明、仙遊、莆田等地流傳較廣。清乾隆年間,永泰縣批口村李元珠所創。仿虎之形,取之技,融為拳意,創編了虎尊拳(即母拳,指第一路拳)。

目錄

套路

虎拳拳術套路有三戰(三箭)四門、猛虎下山、角短、剪手、千字打、猛虎洗爪、虎仔伸腰、仆地虎、太子游城、關公拉須、關公拖力、日月連環腳、虎形五技拳等,器械套路有筆架叉、狼憲、丈二杖七十二步、齊眉杖等,對練有雙虎跌、兩虎相鬥、對杖等。虎拳套路短小、簡練、緊湊,步型、步法偏小,以三七步為主。手法多用虎爪和拳掌,手象車輪。習練中注重氣的配合,運用丹田之氣,以意導氣,力隨氣出,做到形、氣、勁、意的完整統一。攻防上強調手法多變、腳步多移,逢橋斷橋,無橋造橋,逢空則補,突出近戰短打,防中帶攻,明防暗攻,以剛制剛。同時還主張見力借力,見力化力,硬中見柔,出手真硬,化手真柔。腿法運用謹慎,起腳三分虛,無搭不起腳。虎拳發勁兇猛。練時吞喉露齒,獅嘴映城目。常發聲吐氣,闊氣催力,震腳助威,以揚其勢。突出了剛猛勢烈,以剛制剛的運動特點[1]

歷史

虎拳是清乾隆年間,永福縣(今永泰縣)口村人李元珠[2]所創。李自幼習武,精於牛法、獅法等諸多拳藝,在此基礎上,仿虎之形,取虎之技,貫之以理、融為拳意,精心創編了虎尊拳(即母拳,指第一路拳)。李氏晚年將虎尊拳傳授給鄭登光、李昭北二徒,鄭擅長「虎腿」技藝;李深諳「虎爪」絕招,至今福建民間還流傳「登光腳、昭北手」之說。鄭登光居於永泰山區,僅傳鄭氏族人。李昭北藝成之後到過福州、西山等地授拳,傳人甚眾。虎拳在福州、閩侯、長樂、南平、三明、仙遊、莆田等地流傳較廣。在江西、廣東、香港等地以及日本、北美、西歐等國也頗有影響。

戰術原則

練《虎拳》以一雙「虎爪」占最重要地位。「虎爪」是將五指分張,然後各自往掌心勾曲有如爪狀。使用「虎爪」必須氣沉丹田,力貫指尖;不出則已,一出務必制敵傷人,五指抓向對方仿似以鋼釣傷敵。且一旦發力,最好能配合一聲「吼」叫,由丹田突然發於部;此為「虎嘯」之聲,但用以配將氣力貫透雙臂,更用以增加威勢,使敵人聞而栗,因此喪失戰意。

在《虎拳》中有所謂(紅門)及(黑門)之戰術原則。(紅門)是光明正大由敵人正面攻入;故出則必定剛猛,是以氣勢淩壓敵人的強攻戰術。動作多以「白虎」或「猛虎」稱之,如「白虎出洞」、「白虎獻爪」、「猛虎回頭」、「怒虎穿林」等。(黑門)則以偷襲或巧打為主,通常多由敵人橋底溜入,又或者乘對方手臂被制之際沿其手橋之上溜下等法。此等動作多以「黑虎」為名,如「黑虎偷心」便是。

「虎尾腳」為《虎拳》中的名招。由於使用者在使出此腿法時有如一隻伸出一條尾巴的老虎之狀故名,此腿法屬陰險的招式,如使用者在危險關頭突然使出這一招數的話,往往有反販為勝的特殊效果。

虎打堆身之勁,發於臀尾。拳順可清氣上升,拳逆則濁氣不降,督脈不通。督脈為百脈之源,督脈通百脈皆通。督脈又有陽脈之首之說,所以練虎拳,有虎離穴之勢,即是本着這個道理。單就「離」字講有兩層含意,(1)為動詞,是離開的意思;(2)離在八卦中為離卦,代表三,是陽氣溫煦的動力。

視頻

虎拳 相關視頻

傳統拳術--虎拳
高手演示虎拳,兇猛凌厲,有猛虎下山之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