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黃藻
蟲黃藻 |
蟲黃藻 (Zooxanthella;複數Zooxanthellae)是海藻的一種,是多種海洋動物和原生動物內的一種一種金黃色細胞間共生菌,特別是珊瑚綱生物,如石珊瑚和熱帶海葵等常見。據估計,每mm3的珊瑚組織內有3萬個蟲黃藻,它們與珊瑚蟲互惠共存。蟲黃藻大多數都是自養生物,並會為宿主提供易位式還原碳化物,如:葡萄糖、甘油、氨基酸等光合作用的產物。蟲黃藻可以為珊瑚礁提供高達90%的能源需求。作為回報,珊瑚為蟲黃藻提供保護、居所、營養(主要是含有氮和磷的廢料)和恆定供應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透過對養分、光線及對過剩細胞的驅逐,珊瑚可以控制蟲黃藻的數量,以免其過度繁殖。 蟲黃藻亦有在其他原生動物(例如:foraminiferans和放射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里居住。但珊瑚礁對蟲黃藻非常倚賴,使珊瑚被限制於只能在透光區內生長。
目錄
簡介
迅速生長發育的造礁珊瑚蟲需要大量的O2,一部分從海水攝取,另一部分則靠蟲黃藻提供。蟲黃藻依賴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它從珊瑚蟲那裡獲得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這些都是珊瑚蟲的代謝產物,珊瑚蟲則靠蟲黃藻補充O2和碳水化合物;加速骨骼的生長。它們之間這種互惠的關係已較早被人們的研究所證實。但蟲黃藻作為珊瑚蟲的營養源到70年代才得以證實。蟲黃藻本身並不能為珊瑚蟲直接吸收,但蟲黃藻在光合作用時合成的有機物,能分泌到細胞外供珊瑚蟲營養。這種有機物是以甘油和三甘油酯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被珊瑚蟲吸收。這個研究成果,對珊瑚礁海域的能量轉換,生態平衡給予科學的解釋。蟲黃藻是在本世紀40年代由日本生物學家發現的。在珊瑚蟲的內胚層細胞內觀察到了很多褐色小球,在有光的條件下能進行光合作用,並能自身進行分裂繁殖,被定名為蟲黃藻,屬於渦鞭毛藻的一種。這個發現很長時間未被接受,直到50年代末,由於許多生物學家相繼成功地把蟲黃藻從珊瑚蟲體內分離出來,蟲黃藻的發現才被正式確認。而且經研究發現,所有的造礁珊瑚蟲都與蟲黃藻共生,而非造礁珊瑚蟲是沒有的,可見蟲黃藻在珊瑚礁建造中的作用並非一般。
評價
蟲黃藻不僅供給珊瑚蟲O2和營養物,而且與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骼的形成密切相關。有人作過這樣的實驗:將蟲黃藻從珊瑚蟲的身體內全部分離出來,並在人工條件下供給珊瑚蟲O2,結果珊瑚蟲雖然能活下來,但其骨骼得不到正常的發育。其原因是珊瑚蟲在代謝過程中排出的大量碳酸氣(CO2)妨礙着骨骼的增長,蟲黃藻卻有迅速解除CO2的功能,從而促進珊瑚骨骼的形成。更為奧妙的是,生物學家對蟲黃藻直接參與珊瑚蟲造骨的報道。蟲黃藻在代謝過程中也排出CO2,它以CO32-的形式存在,並與Ca++合成珊瑚的骨骼。鈣化作用是在珊瑚蟲外胚層中進行。來自消化循環腔內水中的Ca++與CO2結合生成CaCO3,它在高爾基扁囊內,然後分泌到體外,逐漸形成骨骼。骨骼通常粘結在石灰質基岩上,隨着珊瑚蟲個體的迅速繁殖,骨骼也堆積得越來越多,相互粘連,不斷地水平向外,又垂直向上擴大範圍,形成骨骼再加上沉積物,便產生各種珊瑚礁。如鹿角珊瑚、石芝、腦珊瑚、蚓珊瑚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