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虹山鄉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政府駐地北端,距離約42公里。東、南兩面與羅溪鎮相交界,西與南安市為鄰,北至仙遊縣。虹山鄉交通便捷,東南連羅溪鎮,西抵南安樂峰鎮,北通莆田仙遊縣,距中心市區55公里,距福州160公里,距閩清240公里,距莆田60公里。虹山鄉境內山巒起伏,平均海拔450米,屬南亞熱帶季風雨林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8℃,年總日照時數2100-2200小時,年均降雨量1488MM,全年無霜期340-350天,四季如春,景色萬千,彩虹瀑布風景如畫,是避暑度假旅遊的好地方,境內溪流山澗眾多,主要有溪等溪流。2012年12年24日虹山鄉被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1]

中文名: 虹山鄉

行政區類別: 鄉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最北端

面 積: 24 km²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季風雨林氣候

著名景點: 油菜花田,古松林,彩虹瀑布,石龍谷森林遊樂園,九品蓮花

車牌代碼: 閩C

方 言: 閩南話

目錄

鄉鎮概況

虹山鄉位於洛江區西北部,距泉州市區55公里,總人口12870人(2011年末)。轄松角山、白鳳、虹山、蘇山、前坂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虹山村下坪嶺。

班子成員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張勁松

黨委副書記、鄉長:劉志濱

歷史沿革

宋為玉泉鄉常建里轄。清為晉江縣四十七都轄地。民國期間屬晉江縣四區山頂鄉。1956年屬羅區虹山鄉。1958年公社化歸入羅公社轄。1971年羅公社從晉江縣析出,劃歸泉州市管轄。1984年政社分開改為羅溪鄉管轄。1986年底羅溪鄉析出虹山、蘇山、白鳳、松角山四個村委會組建虹山鄉。鄉政府駐地虹山村。現轄前坂、虹山、松角山、蘇山、白鳳五個行政村55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28萬人。

自然資源

虹山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以輝綠岩、高嶺土等礦產為主,森林覆蓋率70.1%,綠化程度98.1%,僅觀瀑景區就有樹木180多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紅心甘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芥菜、橄欖、青花梨、毛竹、鐵觀音茶、無公害蔬菜等,其中優質茶園3000多畝,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農作物一年二熟,種養殖發達,有較大的農業資源潛力,是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種養殖基地。

基礎設施

文化教育事業日趨進步,擁有一座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的文化閱覽中心,內設有圖書室、閱覽室、棋藝室、乒乓球廳、南音演奏廳等設施,是群眾文化娛樂的中心場,同時,村村戶戶開通了有線電視,寬帶光纖網絡投入使用,醫療衛生設施完善,鄉衛生院新建一座面積1000多平方的綜合門診樓,教育設施基礎配套,建有一所中學、4所六年制完全小學,學生可就近就讀。

經濟發展

虹山鄉重視發展農業,立足"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抓市場"和"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發揮優勢,積極轉變群眾觀點,逐步形成了以鐵觀音、橄欖、青花梨、毛竹、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等為主的五大農業發展基地。社會安定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居住環境不斷改變,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鄉面積24平方公里,土地面積3.15萬畝,其中林地面積2.23萬畝,田地面積3500畝。2011年全鄉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300萬元,比增30%;農業總產值3028萬元,與2012年持平;財政總收入971.1萬元,其中地方級收入710.9萬元,比增4.5%;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527元,比增12%。2008年被評為省級農村家園清潔行動達標鄉鎮、市級生態示範鄉鎮,2009年被評為市級文明鄉鎮,2011年「虹山紅心地瓜」申報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批(泉州市洛江區第一張農產品國字號名片)、2012年被評為省級生態鄉鎮,2012年12年24日被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旅遊資源

虹山鄉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虹山又名鳳山,傳說中舊時常有鳳凰在此棲息,又因境內有一瀑布,水流似彩虹,故得此名。觀瀑景區是洛江區沿江大道旅遊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瀑布落差80多米,景區面積350畝,其中風光田園250畝,竹園50畝,域內有原始樹林及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虹山跑馬寨位於虹山入口,海拔470米,面積200畝,有良好生態環境及高度曠野,及古時屯兵練兵駐地,極目遠眺,群峰盡收眼底,一覽眾山小。彭同古民居位於蘇山村,有保存較久的彭同古大厝。大厝風貌古樸幽靜、極富文化魅力,有着悠久的歷史,至今仍保留着傳統文化印跡,精美的古式建築,樸實厚,色彩斑斕,磚雕石刻,排匾盈聯,積澱着先人的智慧,記載了當地發展的歷史。虹山吾坑生態園位於蘇山村境內,面積3000畝,其完整生態系及原始生態林貫穿其中,西南坐向,有深道、果園、觀光園地和古道、古樹木。該項目適應參與休閒、娛樂性。虹山觀光園位於蘇山茶場,占地500畝,有古老與現代的制茶機械,周邊原生態保存完整,地勢較為平坦,是觀光旅遊的好去處。虹山有着歷史悠久的車房街,乃古時往省城(福州)驛道的中轉站,至今仍有保存較完整的驛道遺蹟。虹山有獨具特色的養生文化-彭祖養生文化,感受這種人文精神能使人保持一種平和自然的心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鯉城與仙遊交界處有座大山,山中有垂瀑如虹,故山名虹山。鄉以山名,亦稱虹山鄉。

視頻

泉州虹山鄉:守青山綠水 享自然饋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