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蛇疙瘩

中文学名: 蛇疙瘩
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虎耳草科
属:鬼灯檠属
种: 羽叶鬼灯檠
采收时间:夏、秋季
分布区域: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

蛇疙瘩[1],中药名。为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羽叶鬼灯檠Rodgersia pinnata Franch.的根状茎。植物羽叶鬼灯檠,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具有消炎止痢,调经止痛,止血之功效。主治肠炎,菌痢,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疼痛,骨折,跌打瘀血肿痛。

目录

基本简介

【入药部位】:以根状茎入药。

【性味】:苦、微甘、涩

【功能主治】:消炎止痢,调经止痛,止血。用于肠炎,菌痢,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疼痛,骨折,跌打瘀血肿痛[2]。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研末,每服1钱,吞服。

【注意事项】:孕妇禁服。

相关论述

1、《贵州草药》:“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治痨伤咳嗽,劳伤疼痛,跌打疼痛,月经不调。”

2、《云南中草药》:“通经活血,消食止泻。治骨折,风湿痛,消化不良。”

相关配伍

1、治月经不调:野黄姜、益母草各15g。煨水服。(《贵州草药》)

2、治劳伤疼痛:野黄姜15g,大血藤45g,见血飞、三角风各30g,紫金莲15g,矮陀陀、小血藤各60g。泡酒1500g。早晚各服1次,每次30g。(《贵州草药》)

3、治刀伤出血:岩陀,研细粉,撒伤口[3]。(《云南中草药选》)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集,晒干或切片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根茎扁圆柱形,常弯曲,两端略尖,一面隆起,另面微有凹槽,长2-6cm,直径0.8-2cm。表面紫褐色至黑褐色,具密粗环纹,并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不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红棕色或灰棕色,维管束点25-40个,断续排列成环。气微,味涩、微苦

无须根、心红棕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柱层较厚。皮层较窄。维外韧型;韧皮部较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常多数相聚,木纤维较少。本品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淀粉粒及棕黄色树脂状物。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0.5g,加水约5ml,微热,滤过。取浙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剂1滴,产生蓝黑色沉淀,稍振摇后,滤液即呈茶色[4]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状茎粗大,坚硬,斜生或近横生,有棕褐色鳞片。茎直立,带紫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长柄,上部叶柄渐短;小叶3-7片。对生,茎下部叶的侧生小叶常密集成轮生状,小叶片纸质,倒卵披针形或长倒卵形。长11-8厘米,宽5-11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两面被粗毛,尤以背面脉上最多,叶轴被粗毛。夏季开黄白色花,圆锥花序顶生,长达30厘米,花芳香;花萼5片,卵圆至长圆形,外微黄,内白色,无花瓣;雄蕊10个,比萼片稍长;心皮2个,基部合生。蒴果。2心皮先端有外弯短喙。种子细小[5]

分布区域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溪谷边阴湿地方。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凉爽、向阳的环境。土壤以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较好。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在冬季或早春结合采挖,取有须根和芽嘴的根茎分成单株作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穴,深10~13cm,每穴栽苗3株,成品字形,芽嘴向上,盖上浇水。

田间管理 :在春季新叶出齐后除草、松土1次,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10~11月,并培土壅蔸。每次中除后都要追肥1次,前两次用人畜粪水,第3次用腐殖质土或草木灰撒在畦上。2~3年后,只需在每年春、冬两季各中除、追肥1次[6]

参考资料

  1. 蛇疙瘩,党政机关,2016-11-15
  2. 蛇疙瘩的功能主治,39健康网
  3. 蛇疙瘩的相关配伍,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4. 蛇疙瘩的性状,51中药查询
  5. 蛇疙瘩的形态特征,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6. 蛇疙瘩的栽培,51中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