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莓 (中藥)
蛇莓 (中藥) |
蛇莓(學名: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別名:蛇泡草、龍吐珠、三爪風、鼻血果果、珠爪、蛇果、雞冠果、野草莓、蛇藨、地莓、蠶莓、三點紅、獅子尾、療瘡藥、蛇蛋果、地錦、三匹風、蛇泡草、三皮風、三爪龍、老蛇泡、蛇蓉草、三腳虎、蛇皮藤、蛇八瓣、龍銜珠、小草莓、地楊梅、蛇不見、金蟬草、三葉藨、老蛇刺占、老蛇虆、龍球草、蛇葡萄、蛇果藤、蛇枕頭、蛇含草、蛇盤草、哈哈果、麻蛇果、九龍草、三匹草、蛇婆、蛇龜草、落地楊梅、紅頂果、血疔草、野草莓。
薔薇科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柔毛;匍匐莖長。小葉片倒卵形至菱狀長圓形,長2-3.5(-5)厘米,寬1-3厘米;花單生於葉腋;直徑1.5-2.5厘米;瘦果卵形,長約1.5毫米,光滑或具不明顯突起,鮮時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8-10月。多野生于山坡、草地上、路旁、溝邊或田埂雜草中;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全草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收斂止血作用,又能治毒蛇咬傷,敷治疔瘡等;並用於殺滅蠅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蛇莓
學名; 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別稱; 蛇泡草、龍吐珠、三爪風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薔薇目
亞目; 薔薇亞目
科; 薔薇科
亞科; 薔薇亞科
屬; 蛇莓屬
種; 蛇莓
分布區域; 中國、從阿富汗東達日本,南達印度、印度尼西亞,歐洲及美洲
本草綱目-蛇莓更多>>
「釋名」蛇 (音苞)、地莓 瑞曰∶蠶老時熟紅於地,其中空者為蠶莓;中實極紅者,為蛇殘莓,人不啖之,恐有蛇 殘也。
「集解」弘景曰∶蛇莓園野多有之。子赤色極似莓子,而不堪啖,亦無以此為藥者。
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濕地。莖頭三葉,花黃子赤,儼若復盆子,根似敗醬。四月、 五月采子,二月、八月采根。
宗 曰∶田野道旁處處有之。附地生葉,如復盆子,但光潔而小,微有皺紋。花黃,比 蒺藜花差大。春末夏初,結紅子如荔枝色。
機曰∶蛇莓,莖長不盈尺,莖端惟結實一顆,小而光潔,誤食脹人,非若復盆,苗長大 而結實數顆,微有黑毛也。
時珍曰∶此物就地引細蔓,節節生根。每枝三葉,葉有齒刻。四、五月開小黃花,五出。
結實鮮紅,狀似復盆,而面與蒂則不同也。其根甚細,本草用汁,當是取其莖葉並根也。仇 遠《稗史》訛作蛇繆草,言有五葉、七葉者。又言俗傳食之能殺人,亦不然,止發冷涎耳。
「氣味」甘、酸,大寒,有毒。
「主治」胸腹大熱不止(《別錄》)。傷寒大熱,及溪毒、射工毒,甚良(弘景)。通月經,「附方」舊二,新一。口中生瘡,天行熱甚者∶蛇莓自然汁半升,稍稍咽之。(《傷寒 類要》)傷寒下 生瘡∶以蛇莓汁服二合,日三服。仍水漬烏梅令濃,入崖蜜飲之。(《肘後 方》)水中毒病∶蛇莓根搗末服之,並導下部。亦可飲汁一、二升。夏月欲入水,先以少末投 中流,更無所畏。又辟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粗壯;匍匐莖多數,長30-100厘米,有柔毛。
小葉片倒卵形至菱狀長圓形,長2-3.5(-5)厘米,寬1-3厘米,先端圓鈍,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柔毛,或上面無毛,具小葉柄;葉柄長1-5厘米,有柔毛;托葉窄卵形至寬披針形,長5-8毫米。
花單生於葉腋;直徑1.5-2.5厘米;花梗長3-6厘米,有柔毛;萼片卵形,長4-6毫米,先端銳尖,外面有散生柔毛;副萼片倒卵形,長5-8毫米,比萼片長,先端常具3-5鋸齒;花瓣倒卵形,長5-10毫米,黃色,先端圓鈍;雄蕊20-30;心皮多數,離生;花托在果期膨大,海綿質,鮮紅色,有光澤,直徑10-20毫米,外面有長柔毛。
瘦果卵形,長約1.5毫米,光滑或具不明顯突起,鮮時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蛇莓多生于山坡、河岸、草地、潮濕的地方,海拔1800米以下。喜蔭涼、溫暖濕潤、耐寒、不耐旱、不耐水漬。在華北地區可露地越冬,適生溫度15℃-25℃。對土壤要求不嚴,田園土、砂壤土、中性土均能生長良好,宜於疏鬆、濕潤的砂壤土生長。
分布區域
中國遼寧(遼寧亦有分布)以南各省區,長江流域地區都有分布。從阿富汗東達日本,南達印度、印度尼西亞,在歐洲及美洲均有記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