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蛇頸龍目(Plesiosauria),希臘文意思是「接近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一目。它們首次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在侏羅紀特別繁盛,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蛇頸龍類有兩個不同的意思:蛇頸龍目、以及單指長頸的蛇頸龍亞目。後者成為大眾想像中的尼斯湖水怪。在本頁面,蛇頸龍類通常指的是蛇頸龍目。

目錄

形體特徵

典型的蛇頸龍類有寬廣的身體與短尾巴。它們祖先的四肢,演化成它們的兩對大型鰭狀肢。蛇頸龍類從較早的幻龍類演化而來,幻龍類有較類似鱷類的身體;主要的蛇頸龍類可用頭部與頸部尺寸作為區別。蛇頸龍亞目,例如:淺隱龍科、薄板龍科、蛇頸龍科,有長頸部,可能是生存在淺水的底層動物。上龍亞目,例如:上龍科、菱龍科,有短頸部、大而長的頭,可能生存在深海。

所有蛇頸龍類有四個鰭狀肢。它們可能藉用鰭狀肢的滾動動作與上下動作來推動它們前進,這在水生動物中是不常見的。尾巴上沒有,尾巴可能是用來協助控制方向。這種方式是對照較早的魚龍類,以及較晚的滄龍類。這種方式可能跟現在企鵝海龜有相似點,它們也有鰭狀四肢。

發現歷史

瑪麗·安寧(1799年~1847年)因為她在英國多塞特郡的萊姆里吉斯發現蛇頸龍類化石而著名。她發現第一個蛇頸龍類化石(Plesiosaurus dolichodeirus),並成為屬完模標本。這個地區因為侏羅紀海岸而聞名,現在列為世界遺產[1]

行為

曾經在蛇頸龍類化石的部位置,發現菊石箭石化石。它們有強壯的嘴部,可能能夠咬穿獵物堅硬的外殼。硬骨魚在侏羅紀開始散布,可能也是它們的獵物。最近的證據顯示有些蛇頸龍類可能是底層動物。

過去有理論認為較小的蛇頸龍類可能爬上海岸產卵,如同現代海龜,但現在已確定蛇頸龍類直接生下幼年體。

另一個奇特點是它們的四個鰭狀肢。沒有現代動物擁有這種游泳適應演化。短頸的上龍類(如滑齒龍)可能游泳較快,長頸的蛇頸龍類的體型可能適合機動性,而非速度。曾經在胃部位置發現胃石,但不確定胃石是在充滿肌肉的胃裡協助磨碎食物,還是協助浮力[2]

視頻

蛇頸龍 相關視頻

恐龍大百科,侏羅紀肉食海洋爬行動物:蛇頸龍  
三疊紀晚期就已出現的蛇頸龍,為什麼會滅絕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