蠱惑
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ǔ huò,意思是可指迷惑、誘惑、使人心意迷惑、惑亂、迷亂等 。出自漢·王符《潛夫論·潛嘆》。 中文名 蠱惑 外文名 bewitch 拼音 gǔ huò 釋義 迷惑;誘惑 出處 漢·王符《潛夫論·潛嘆》 基本解釋 使人心意迷惑.
目錄
解釋
1. 迷亂;惑亂。2. 迷惑;誘惑。使人心意迷惑。 [1]
出處
①漢·王符《潛夫論·潛嘆》:「末世則不然,徒信貴人驕妒之議,獨用苟媚蠱惑之言。」②唐·白居易《古冢狐》詩:「何況褒姒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③《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因賣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舍取清水河邊妖女,逃於褒國,此女即褒姒也,蠱惑君心,欺凌嫡母,害得幽王今日身亡國破。」④《明史·毛玉傳》:「玉即抗疏歷敘武宗 時事,勸帝戒嗜欲,杜請託,以破僥倖之門,塞蠱惑之隙。」 ①南朝·梁·劉勰《滅惑論》:「糜費產業,蠱惑士女。運迍則蠍國,世平則蠹民。」②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三:「上散青苗錢於設廳,而置酒肆於譙門;民持錢而出者,誘之使飲,十費其二三矣。又恐其不顧也,則命娼女坐肆作樂以蠱惑之。」 [2] ③清·李漁《玉搔頭·情試》:「只因這兩個小人在側,終朝蠱惑宸聰,以致如此。」
典故
「蠱惑」是使人迷惑、迷亂的意思。但是,「惑」本身即具此意,它表示的是困惑、迷亂之意。那麼,為什麼要加一個 「蠱」字而說成 「蠱惑」呢? 「蠱」,在這裡指一種毒蟲,傳為人工培養而成。《本草綱目·虫部四》「蠱蟲」李時珍集解引陳藏器云: 「取百蟲入瓮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即此名為蠱。」「蠱」是怎樣的一種蟲? 是怎樣 「盡食諸蟲」的? 這本身就使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蠱惑」結合起來而成為 「蠱惑」一語,由單音節詞而變為雙音節詞。《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蠱文夫人」即謂蠱惑文夫人,使文夫人感到迷惑。 從語法意義來說,「蠱惑」不是主謂結構,亦非並列結構,而是一個偏正結構,其所表示的實際意義是: 像 「蠱」那樣使人迷「惑」。常言 「蠱惑人心」,即言使人迷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