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蛋白質組學(英語:proteomics,又譯作蛋白質體學),是對蛋白質特別是其結構和功能的大規模研究,是在90年代初期,由馬克·威爾金斯(Marc Wikins)和學者們首先提出的新名詞。更重要的是,基因組是相當穩定的實體,而蛋白質組通過與基因組的相互作用而不斷發生着改變。一個生命體在其機體的不同部分以及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其蛋白表達可能存在巨大的差異。

蛋白質組是由有機體或系統產生或修飾的整套蛋白質。這隨着時間細胞或有機體經歷的不同要求或壓力而變化。蛋白質組學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它從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遺傳信息中受益匪淺,它還涵蓋了新興的科學研究和從細胞內蛋白質組成,結構和其獨特活動模式的整體水平探索蛋白質組學。它是功能基因組學[1]的重要組成部分。

蛋白質組學研究的關鍵技術包括質譜分析、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和凝膠電泳。

有兩種蛋白質組學方法:活體樣品研究和重組蛋白合成。在第二種情形下,用遺傳工程方法來克隆待合成的DNA模板,以及把這些基因剪切到宿主細胞(典型的是細菌)中,後者被培養用於大規模蛋白表達。

接着,被合成蛋白需要被從宿主細胞中提取和純化。純化的蛋白隨後通過結晶(及X-射線晶體衍射)或核磁共振來確定其結構。

目錄

問題的複雜性

在基因組學和轉錄組學[2]之後,蛋白質組學是在生物系統研究的下一個步驟。它是比基因組更為複雜,因為生物的基因組或多或少還是恆定的,但是蛋白質是細胞和細胞各不相同,並且在時間上各不相同。在不同的細胞類型中獨特的基因被表達,這意味着在細胞中所產生的即使是基本的蛋白質組也需要被鑑定。

過去這種現象是通過RNA分析完成的,但發現它與蛋白質含量不相關。現在已知mRNA並不總是翻譯成蛋白質,並且對於給定量的mRNA產生的蛋白質的量取決於它從中轉錄的基因和細胞的當前生理狀態。蛋白質組學證實了蛋白質的存在並提供了存在數量的直接量度。

視頻

蛋白質組學 相關視頻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組學-概念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功能基因組學 ,醫學教育網,2009-1-8
  2. 組學專題-轉錄組學 ,個人圖書館,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