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蒿植物門
蛔蒿 |
中文學名:蛔蒿 拉丁學名:Seriphidium cinum (Berg. ex Poljak.) Poljak.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屬:絹蒿屬 |
蛔蒿(Seriphidium cinum (Berg. ex Poljak.) Poljak. ),是菊科絹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半灌木狀草本,花、果期8-10月。 頭狀花序含α-山道年,為提取驅蛔蟲藥的主要原料,亦驅蟯蟲。山道年有小毒,入藥應適量。另本種還含偽山道年(γ-santonin)及艾苦素等;揮髮油中還有倍半萜內脂類及1,8-按葉油素等。其主要分布於中國湖北以及前蘇聯、中亞南部地區。
目錄
基本內容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主根細或略粗,木質,垂直;根狀莖短,具多年生木質的營養枝,營養枝灰褐色,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後脫落無毛。莖數枚或多枚,細、直立或下部稍彎曲,高20-40(-70)厘米,具縱棱,下半部褐色,有光澤,上半部灰綠色;中部或下部開始分枝,枝細,斜向上;莖、枝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後光滑。葉初時被灰白色短柔毛,後無毛;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卵形或長卵形,長3-6厘米,寬1.5-4.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小裂片狹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具短尖頭,有時基部小裂片再分裂出1-2枚小裂片,葉柄長2-4厘米,花期葉萎謝。中部葉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有羽狀全裂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分裂或不分裂,狹線形。頭狀花序橢圓狀卵形或長卵形,無梗,直徑2毫米,在小枝上排成密集的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而緊密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5層,外層總苞片小,卵形,背面綠色,近無毛,邊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無毛,邊寬膜質或近半膜質;兩性花3-5朵,花冠管狀,黃色,檐部紅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線狀披針形,基部具短尖頭,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稍叉開,具疣點及睫毛。瘦果卵形,稍扁。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適於在上層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沙質土或沙質灰壤土上生長。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頭狀花序含α-山道年,為提取驅蛔蟲藥的主要原料,亦驅蟯蟲。山道年有小毒,入藥應適量。另本種還含偽山道年(γ-santonin)及艾苦素等;揮髮油中還有倍半萜內脂類及1,8-按葉油素等。[1]
【來源】菊科艾屬植物東北蛔蒿.,以花蕾入藥。夏季花開放前採集,陰乾。
【性味歸經】辛、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驅蟲。用於蛔蟲病。
【用法用量】3~4錢,研末加白酒1兩,浸一夜,去渣取浸液,置開水上蒸去酒精,清晨空腹1次服下;2小時後再服芒硝6錢(小兒酌減)。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中毒後出現頭痛、視覺紊亂、流涎、嘔吐、腹瀉、體溫下降、呼吸抑制、震顫、牙關緊閉、驚厥、角弓反張、精神錯亂、幻覺、譫妄、腎損害等。[1]
歷史及應用
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甜蜜的記憶多由一種叫"寶塔糖"的藥品開始的。1952年,僅僅20克藥材種子被神秘帶到中國,並在這裡生根。但此後就遭遇一系列磨難:"大躍進"期間,錯誤工藝使3500公斤原料報廢。"十年動亂",眼看就要成熟的蛔蒿被"造反派"割得一塌糊塗。1982年9月,所有的劑型和原料都被淘汰,寶塔糖永遠在中國消失了。
參考文獻
- ↑ 蛔蒿素、驅蛔素、驅蛔蒿(山道年),家庭醫生在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