蝽象
蝽象指的是昆虫纲、半翅目昆虫的总称。 此类昆虫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气中挥发成臭气,所以又有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等俗名。中国已知约500种。多数种类植食性。成虫、若虫将针状口器插入嫩枝、幼茎、花果和叶片组织内,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滞,枝叶萎缩,甚至花果脱落;小部分种类是肉食性,以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同翅目的成虫与若虫为猎捕对象。
- 中文学名:蝽象
- 拉丁学名: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 别 称: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 门:六足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 纲:有翅亚纲
- 目:半翅目
- 亚 目:异翅亚目
- 科:蝽科
- 总 科:蝽总科
- 分布区域:豫冀皖苏浙闽湘鄂粤桂川云贵甘陕等地
目录
简介
蝽象,又名“臭屁虫”,属半翅目,我国大部分水果产区都有分布。成虫和若虫将针状口器插入果实、嫩枝、幼茎和叶片内,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滞,枝叶菱缩,果实畸形,甚至落花落果。
蝽象蝽象属于昆虫纲,半翅目。半翅目昆虫通常都称蝽象,因此在半翅目中的科名和种名都带有蝽字,如:蝽科、长蝽科、稻黑椿、稻绿蝽等。半翅目昆虫最主要的特征是:它们的前翅基半部革质加厚,端半部膜质,同一个翅两种不同质地成为半鞘翅,半翅目名称由此而来蝽象的口器都是刺吸,形成长喙状,适于刺吸植物汁液或动物体液。前胸发达,前胸背板通常呈各种不同的六角形,具中胸小盾片,但大小不蝽象为不完全变态,大多数是害虫,为害大豆、芝麻、花生等农作物,但也有一些种类是益虫。多数种类有臭腺,位于后胸侧板靠近中足基节处常有一个臭腺孔,孔内有臭腺,由此腺分泌臭液,溢出孔外,遇空气便挥发到空间,臭而难闻,故人称“臭大姐”。其实蝽象的施放臭腺,是它们自卫的武器,只有当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要去吃它们的时候,才使用这一绝招 。[1]
形态特征
蝽象是半翅目蝽科害虫,有成虫、卵、若虫等虫态。
斑须蝽
斑须蝽(Do/ coris baccanun)成虫体长8~12.5毫米,宽4.5~6毫米,椭圆形,黄褐色或紫褐色,密被白绒毛和黑色小刻点。触角黑白相间,喙细长,紧贴于头部腹面。前胸背板前侧缘具淡白色边,后部暗红色。小盾片末端钝而光滑,黄白色前翅革片红褐色或紫褐色,腹部各节侧缘黄黑相间。卵粒圆筒形,初浅黄色,后灰黄色,卵壳有网纹,生白色短绒毛。卵排列整齐,成块。若虫共五龄,末龄若虫暗灰色,腹部边缘有5个半圆形黑斑 。
稻绿蝽
稻绿蝽(Nezara viridula)成虫体长12-16毫米,宽6.0~8.5毫米,长椭圆形,青绿色(越冬成虫暗赤褐色),腹下色较淡。头近三角形,触角5节,基节黄绿,3~5节末端棕褐色,复眼黑色,单眼红色。前胸背板边缘黄白色,侧角圆稍突出,小盾片长三角形,基部有3个横列的小白点,末端狭圆,超过腹部中央。前翅稍长于腹末。足绿色,跗节灰褐色,爪末端黑。腹下黄绿色或淡绿色,密布黄色斑点。卵杯形,初产黄白色,后转红褐色,顶端有盖,周缘白色。各龄若虫形态有所不同,五龄若虫以绿色为主,触角4节,单眼出现,翅芽伸达第三腹节,前胸与翅芽散生黑色斑点,外缘橙红色,腹部边缘具半圆形红斑,中央也具红斑,足赤褐色,跗节黑色。
紫翅果蝽
紫翅果蝽(Carpocoris purpureipennis)成虫体长12-13毫米,宽7.5~8.0毫米,宽椭圆形,黄褐色至紫褐色。头部侧缘及基部黑色,触角黑色。前胸背板前半部有4条宽纵黑带,侧角端处黑色,小盾片末端淡色。翅膜片淡烟褐色,基内角有大黑斑,外缘端处呈一黑斑。腹部侧接缘黄黑相间,体腹面及足黑色 。
华麦蝽
华麦蝽(Aelia nasuda)成虫近菱形,体长约9.5毫米,宽约4.5毫米,淡灰褐色,密布黑色及本色刻点。头部背面中间有一黑色宽纵带,两侧有黑色细纵线。触角基部2节淡褐黄色,端部3节红色。喙达腹部第三节。前胸背板中央由前缘至小盾片末端有一淡色细纵中线,前后粗细一致,其侧有黑色刻点组成的宽纵带,前胸背板靠近前侧缘处有一黑带。小盾片特发达,似舌状,长度超过腹背中央。前翅革片外缘及径脉黄白色,其内侧无黑色纵纹。足褐黄色,腿节端半部有两个明显的黑点。
横纹菜蝽
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iri)成虫椭圆形,体长6-9毫米。头部黑色,边缘橙黄色。前胸背板有6个黑色斑,前排2个,略呈三角形,后排4个(或连接成2个),黑斑占据大部面积,使橙黄色部分略呈“工”字形斑纹。小盾片黑色,有“Y”形橙黄色纹。前翅革片黑色,前缘黄色,端部有1个黄色横斑。腹部体下黄色,各节中央和侧沿各有1对黑斑。若虫无翅,类似成虫。
广二星蝽
广二星蝽(Eysarcoris ventralis)成虫体长约5-6毫米,宽约3-4毫米,卵形,黄褐色,密布黑色小刻点。头部黑色或深褐色,头侧缘在复眼基部上前方往往有1个黄白色小斑点。前胸背板侧角部突出,侧缘有略卷起的黄白色狭边。小盾片舌状,基角处有明显的黄白色斑点,端缘有3个小黑点。翅长于腹末,几乎全盖腹侧。足黄褐色,有黑点。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
种类
蝽象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在麦田常见种类中,斑须蝽、稻绿蝽、紫翅果蝽、华麦蝽、横纹菜蝽、广二星蝽等都危害麦株地上部分,通常虫口数量不多,危害不显。另有根土蝽,是地下害虫,危害较重 。
发生规律
斑须蝽分布在全国各地,寄主有小麦、大麦、水稻、玉米、豆类、棉花、蔬菜、果树等,近年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一年发生2~3代,以成虫越冬。翌年3月下句至4月上句开始在麦田活动,4月中下旬交尾产卵,卵聚产于叶面或麦穗上,每个卵块有卵50余粒。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出第一代若虫。初孵若虫群集,二龄以后分散,吸食叶片或穗部汁液。第一代成虫于6月上旬羽化,成虫有较强的迁移和飞翔能力,小麦收获后迁移到其他作物,继续危害。成虫于10月上中旬陆续越冬。
稻绿蝽寄主有水稻、小麦、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豆类等作物。北方各地一年发生1代,四川、江西一年发生3代,广东一年发生4代,少数5代。以成虫在杂草、土缝、灌木从中越冬。卵成块产于寄主叶片上,规则地排成3~9行,每块60-70粒。一龄若虫群集于卵売附近,二龄后分散。若虫和成虫有假死性,成虫有趋光性和趋绿性 。
紫翅果蝽6、7月发生于麦田,在叶片及穗部吸食危害。华麦蝽一年发生1代,以成、若虫在杂草从中、落叶下、土缝内越冬。陕西关中越冬虫于4月中旬至5月由越冬场所迁入麦田在叶面和穗上吸食危害。卵产于叶面或穗部,排列整齐。初孵若虫群集卵壳周围,不活动,蜕皮后逐渐分散。小麦成熟后,迁至杂草、树木上活动取食。
横纹菜蝽每年发生1~3代。成虫多在田间或田外枯叶下石块下或土缝里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取食发芽早的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以后陆续迁移到农田内危害,5月份交配产卵。5月下旬第一代若虫盛发,6月中旬成虫盛发。秋末第二代或第三代成虫潜伏越冬。菜趋嫩、喜光,多在植株幼嫩部位和阳光照射的枝叶上取食和交配。成虫早晚栖息在植株上,中午活跃,善飞,有假死习性,受惊后坠地。成虫寿命较长,产卵期也长,可多次交配,多次产卵。卵多产于植株中下部叶片上,但第一代卵也产于地面或枯草上。卵聚产,呈卵块。幼龄若虫群集,取食量小不甚活动,以后逐渐分散活动,食量增长 。
广二星蝽每年发生4-7代,发生代数自北向南递增。成虫在杂草从中和枯枝落叶下越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危害。成虫和若虫性喜荫蔽,遇强光照射时,常躲在叶背,有假死习性。成虫多在下午和晚间产卵,卵多产于叶背,聚产,每个卵块有12粒卵。初孵若虫常群居于叶片背面,2-3龄后分散活动。成虫在11月中下旬开始入蛰越冬 。
繁殖
每年的4~5月,可以在原野上看到蝽象的身影。蝽象以身上的恶臭来寻找自己的配偶,并与之交尾。交尾结束,雌性蝽象便在植物的叶子上产下亮晶晶的虫卵 。
分布
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辽宁等地。
危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嫩茎及穗部汁液。受害部位出现黄褐色斑点,严重时发黄皱缩。
主要为害水稻;荔蝽、硕蝽、麻皮蝽、茶翅蝽,主要为害果树;菜蝽、短角瓜蝽、细角瓜蝽,主要为害瓜、菜;另外,如蠋蝽、疣蝽、厉蝽等,则以猎捕其他软体昆虫为食。蝽象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在麦田常见种类中,斑须蝽、稻绿蝽、紫翅果蝽、华麦蝽、横纹菜蝽、广二星蝽等都危害麦株地上部分,通常虫口数量不多,危害不显。另有根土蝽,是地下害虫,危害较重。
防治方法
要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落叶,铲除田块内外的杂草。在卵盛期,人工摘除卵块。发生较多时可重点喷药防治成虫和1~2龄若虫。可供选用的药剂有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000~4000倍液,20%氯戊菊酯3000~4000倍液,2.5%三氯氟氯菊酯功夫(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等。发生较少时,可在防治其他害虫时予以兼治,不需单独喷药。
①人工捕杀在越冬场所潜藏的成虫,并在疏花疏果和夏季修剪时,消灭树上的卵块和幼若虫。
②果实套袋,将整个梨园内的梨果全部套上果袋,防止成虫危害果实。
③在若虫发生期进行喷药防治,可以选用5%氯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5%溴氯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 。
蝽象类 图片来自酷知网
六斑菜蝽象 图片来自ZIL论坛网
蝽象类 图片来自ZIL论坛网
蝽象类 图片来自ZIL论坛网
稻褐蝽 图片来自ZIL论坛网
蝽象类 图片来自ZIL论坛网
蝽象类 图片来自ZIL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