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蝽象指的是昆蟲綱、半翅目昆蟲的總稱。 此類昆蟲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氣中揮發成臭氣,所以又有放屁蟲、臭板蟲、臭大姐等俗名。中國已知約500種。多數種類植食性。成蟲、若蟲將針狀口器插入嫩枝、幼莖、花果和葉片組織內,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長緩滯,枝葉萎縮,甚至花果脫落;小部分種類是肉食性,以鱗翅目、鞘翅目的幼蟲和同翅目的成蟲與若蟲為獵捕對象。

目錄

簡介

蝽象,又名「臭屁蟲」,屬半翅目,我國大部分水果產區都有分布。成蟲和若蟲將針狀口器插入果實、嫩枝、幼莖和葉片內,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長緩滯,枝葉菱縮,果實畸形,甚至落花落果。

蝽象蝽象屬於昆蟲綱,半翅目。半翅目昆蟲通常都稱蝽象,因此在半翅目中的科名和種名都帶有蝽字,如:蝽科、長蝽科、稻黑椿、稻綠蝽等。半翅目昆蟲最主要的特徵是:它們的前翅基半部革質加厚,端半部膜質,同一個翅兩種不同質地成為半鞘翅,半翅目名稱由此而來蝽象的口器都是刺吸,形成長喙狀,適於刺吸植物汁液或動物體液。前胸發達,前胸背板通常呈各種不同的六角形,具中胸小盾片,但大小不蝽象為不完全變態,大多數是害蟲,為害大豆、芝麻、花生等農作物,但也有一些種類是益蟲。多數種類有臭腺,位於後胸側板靠近中足基節處常有一個臭腺孔,孔內有臭腺,由此腺分泌臭液,溢出孔外,遇空氣便揮發到空間,臭而難聞,故人稱「臭大姐」。其實蝽象的施放臭腺,是它們自衛的武器,只有當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要去吃它們的時候,才使用這一絕招 。[1]

形態特徵

蝽象是半翅目蝽科害蟲,有成蟲、卵、若蟲等蟲態。

斑須蝽

斑須蝽(Do/ coris baccanun)成蟲體長8~12.5毫米,寬4.5~6毫米,橢圓形,黃褐色或紫褐色,密被白絨毛和黑色小刻點。觸角黑白相間,喙細長,緊貼於頭部腹面。前胸背板前側緣具淡白色邊,後部暗紅色。小盾片末端鈍而光滑,黃白色前翅革片紅褐色或紫褐色,腹部各節側緣黃黑相間。卵粒圓筒形,初淺黃色,後灰黃色,卵殼有網紋,生白色短絨毛。卵排列整齊,成塊。若蟲共五齡,末齡若蟲暗灰色,腹部邊緣有5個半圓形黑斑 。

稻綠蝽

稻綠蝽(Nezara viridula)成蟲體長12-16毫米,寬6.0~8.5毫米,長橢圓形,青綠色(越冬成蟲暗赤褐色),腹下色較淡。頭近三角形,觸角5節,基節黃綠,3~5節末端棕褐色,複眼黑色,單眼紅色。前胸背板邊緣黃白色,側角圓稍突出,小盾片長三角形,基部有3個橫列的小白點,末端狹圓,超過腹部中央。前翅稍長於腹末。足綠色,跗節灰褐色,爪末端黑。腹下黃綠色或淡綠色,密布黃色斑點。卵杯形,初產黃白色,後轉紅褐色,頂端有蓋,周緣白色。各齡若蟲形態有所不同,五齡若蟲以綠色為主,觸角4節,單眼出現,翅芽伸達第三腹節,前胸與翅芽散生黑色斑點,外緣橙紅色,腹部邊緣具半圓形紅斑,中央也具紅斑,足赤褐色,跗節黑色。

紫翅果蝽

紫翅果蝽(Carpocoris purpureipennis)成蟲體長12-13毫米,寬7.5~8.0毫米,寬橢圓形,黃褐色至紫褐色。頭部側緣及基部黑色,觸角黑色。前胸背板前半部有4條寬縱黑帶,側角端處黑色,小盾片末端淡色。翅膜片淡煙褐色,基內角有大黑斑,外緣端處呈一黑斑。腹部側接緣黃黑相間,體腹面及足黑色 。

華麥蝽

華麥蝽(Aelia nasuda)成蟲近菱形,體長約9.5毫米,寬約4.5毫米,淡灰褐色,密布黑色及本色刻點。頭部背面中間有一黑色寬縱帶,兩側有黑色細縱線。觸角基部2節淡褐黃色,端部3節紅色。喙達腹部第三節。前胸背板中央由前緣至小盾片末端有一淡色細縱中線,前後粗細一致,其側有黑色刻點組成的寬縱帶,前胸背板靠近前側緣處有一黑帶。小盾片特發達,似舌狀,長度超過腹背中央。前翅革片外緣及徑脈黃白色,其內側無黑色縱紋。足褐黃色,腿節端半部有兩個明顯的黑點。

橫紋菜蝽

橫紋菜蝽(Eurydema gebliri)成蟲橢圓形,體長6-9毫米。頭部黑色,邊緣橙黃色。前胸背板有6個黑色斑,前排2個,略呈三角形,後排4個(或連接成2個),黑斑占據大部面積,使橙黃色部分略呈「工」字形斑紋。小盾片黑色,有「Y」形橙黃色紋。前翅革片黑色,前緣黃色,端部有1個黃色橫斑。腹部體下黃色,各節中央和側沿各有1對黑斑。若蟲無翅,類似成蟲。

廣二星蝽

廣二星蝽(Eysarcoris ventralis)成蟲體長約5-6毫米,寬約3-4毫米,卵形,黃褐色,密布黑色小刻點。頭部黑色或深褐色,頭側緣在複眼基部上前方往往有1個黃白色小斑點。前胸背板側角部突出,側緣有略捲起的黃白色狹邊。小盾片舌狀,基角處有明顯的黃白色斑點,端緣有3個小黑點。翅長於腹末,幾乎全蓋腹側。足黃褐色,有黑點。若蟲5齡,與成蟲相似。

種類

蝽象種類多,分布廣,食性雜。在麥田常見種類中,斑須蝽、稻綠蝽、紫翅果蝽、華麥蝽、橫紋菜蝽、廣二星蝽等都危害麥株地上部分,通常蟲口數量不多,危害不顯。另有根土蝽,是地下害蟲,危害較重 。

發生規律

斑須蝽分布在全國各地,寄主有小麥、大麥、水稻、玉米、豆類、棉花、蔬菜、果樹等,近年有加重發生的趨勢。一年發生2~3代,以成蟲越冬。翌年3月下句至4月上句開始在麥田活動,4月中下旬交尾產卵,卵聚產於葉面或麥穗上,每個卵塊有卵50餘粒。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出第一代若蟲。初孵若蟲群集,二齡以後分散,吸食葉片或穗部汁液。第一代成蟲於6月上旬羽化,成蟲有較強的遷移和飛翔能力,小麥收穫後遷移到其他作物,繼續危害。成蟲於10月上中旬陸續越冬。

稻綠蝽寄主有水稻、小麥、番茄、馬鈴薯、白菜、甘藍、豆類等作物。北方各地一年發生1代,四川、江西一年發生3代,廣東一年發生4代,少數5代。以成蟲在雜草、土縫、灌木從中越冬。卵成塊產於寄主葉片上,規則地排成3~9行,每塊60-70粒。一齡若蟲群集於卵売附近,二齡後分散。若蟲和成蟲有假死性,成蟲有趨光性和趨綠性 。

紫翅果蝽6、7月發生於麥田,在葉片及穗部吸食危害。華麥蝽一年發生1代,以成、若蟲在雜草從中、落葉下、土縫內越冬。陝西關中越冬蟲於4月中旬至5月由越冬場所遷入麥田在葉面和穗上吸食危害。卵產於葉面或穗部,排列整齊。初孵若蟲群集卵殼周圍,不活動,蛻皮後逐漸分散。小麥成熟後,遷至雜草、樹木上活動取食。

橫紋菜蝽每年發生1~3代。成蟲多在田間或田外枯葉下石塊下或土縫裡越冬。翌年4月開始活動,取食發芽早的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以後陸續遷移到農田內危害,5月份交配產卵。5月下旬第一代若蟲盛發,6月中旬成蟲盛發。秋末第二代或第三代成蟲潛伏越冬。菜趨嫩、喜光,多在植株幼嫩部位和陽光照射的枝葉上取食和交配。成蟲早晚棲息在植株上,中午活躍,善飛,有假死習性,受驚後墜地。成蟲壽命較長,產卵期也長,可多次交配,多次產卵。卵多產於植株中下部葉片上,但第一代卵也產於地面或枯草上。卵聚產,呈卵塊。幼齡若蟲群集,取食量小不甚活動,以後逐漸分散活動,食量增長 。

廣二星蝽每年發生4-7代,發生代數自北向南遞增。成蟲在雜草從中和枯枝落葉下越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活動危害。成蟲和若蟲性喜蔭蔽,遇強光照射時,常躲在葉背,有假死習性。成蟲多在下午和晚間產卵,卵多產於葉背,聚產,每個卵塊有12粒卵。初孵若蟲常群居於葉片背面,2-3齡後分散活動。成蟲在11月中下旬開始入蟄越冬 。

繁殖

每年的4~5月,可以在原野上看到蝽象的身影。蝽象以身上的惡臭來尋找自己的配偶,並與之交尾。交尾結束,雌性蝽象便在植物的葉子上產下亮晶晶的蟲卵 。

分布

分布於北京、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甘肅、陝西、遼寧等地。

危害特點

以成蟲和若蟲刺吸嫩葉、嫩莖及穗部汁液。受害部位出現黃褐色斑點,嚴重時發黃皺縮。

主要為害水稻;荔蝽、碩蝽、麻皮蝽、茶翅蝽,主要為害果樹;菜蝽、短角瓜蝽、細角瓜蝽,主要為害瓜、菜;另外,如蠋蝽、疣蝽、厲蝽等,則以獵捕其他軟體昆蟲為食。蝽象種類多,分布廣,食性雜。在麥田常見種類中,斑須蝽、稻綠蝽、紫翅果蝽、華麥蝽、橫紋菜蝽、廣二星蝽等都危害麥株地上部分,通常蟲口數量不多,危害不顯。另有根土蝽,是地下害蟲,危害較重。

防治方法

要及時清除田間枯枝落葉,剷除田塊內外的雜草。在卵盛期,人工摘除卵塊。發生較多時可重點噴藥防治成蟲和1~2齡若蟲。可供選用的藥劑有90%敵百蟲晶體1000~1500倍液,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3000~4000倍液,20%氯戊菊酯3000~4000倍液,2.5%三氯氟氯菊酯功夫(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等。發生較少時,可在防治其他害蟲時予以兼治,不需單獨噴藥。

①人工捕殺在越冬場所潛藏的成蟲,並在疏花疏果和夏季修剪時,消滅樹上的卵塊和幼若蟲。

②果實套袋,將整個梨園內的梨果全部套上果袋,防止成蟲危害果實。

③在若蟲發生期進行噴藥防治,可以選用5%氯氰菊酯乳油、20%速滅殺丁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5%溴氯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