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山行(吳世旗)
作品欣賞
蟒山行
上周末,老朋友邀我登山,稍加猶豫便答應下來,因為朋友不常來北京,難得好友相聚,更難得一起登山。北京的山,近處只有蟒山比較高俊,逐選擇了他。去年左大腿骨折還沒有痊癒,還有右膝蓋骨風寒良久,近來都沒有高強度的野外活動。這算是一次考驗吧。
我們倆人都沒有車,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可惜沒車之人,依賴公交車總難方便地到達目標地,為此又多走了五里多路才到達山下。登山開始,我們選擇從東坡的木棧道上山,老朋友按驢友的攻略啟動了登山軟件模式,一溜煙兒跑沒影了。我一步一個台階往上爬,棧道一共1800多個台階,到半山腰感覺有些艱難,道旁砍山留下了很多樹棍,找了一根乘手的木棍作為拐仗,接近山頂又找到了另一根拐杖,雙拐支撐到了接近山頭的觀景台,仍不見朋友蹤影,一通電話過去,原來他已經到了另一個山頭,那是西邊的森林防火塔景區,我鑽越稠密的灌木叢,又跋涉了約一千多米,才看到他躺平在山坡的草叢里,愜意地享受陽光。
蟒山區域是皇家的風水寶地,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正是這一方水土。蠎山,大蟒出山為左青龍,西邊有虎峪村,為右白虎,前面的平川即為朱雀,後邊的群山便是玄武,明代十三位皇帝安臥於此,故名十三陵。站在蠎山頂上,皇陵區一纜無餘,規模最大的便是定陵,除了墓廬建築外,還有金碧輝煌的三大殿。其它的陵墓基本都是一墓一廬。興修十三陵水庫,毛主席當年大手一揮,在這風水寶地補上水的風光。如今這裡不僅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地,還有十三陵水庫這塊碧玉鑲嵌在群山之中。登高望遠,群山莽莽,青山綠水,滿眼蔥蘢,甚是心曠神怡。在蟒山後身,又修築了一個人工天池,水面約有一平方公里,據說是一項大的蓄能調峰工程,電力富餘時抽水上山蓄能,電力短缺時放水發電,調節用電的峰谷。後山山頭上還嵌鑿了「天池」兩個碩大的紅字,恐有幾層樓高。這一天萬里無雲,艷陽高懸,空氣清亮。站在蟒山之巔,極目遠眺,京城的標誌性建築盡收眼底,奧林匹克公園的玲瓏塔、盤古樓,東三環的中國尊,西三環的北京電視塔,都清晰可見,可惜我工作之地——北京地標之一的望京蘑菇樓,在那裡看不到。北京西山的燕山余脈,直至蟒山群峰,萬里長城的各個峰巒,群山起伏,峰巒疊翠,大氣磅礴。眼下的昌平城,大道無垠,山水相依,車水馬龍,樓宇林立,村落相望,人間煙火,生生不息。登高望遠,心胸開闊,可圖高遠。樓宇中、格子間,瑣碎的工作,心中的鬱悶,統統一掃而空。
蟒山行,這是第四次專程遊覽蟒山區域,去年第一次是從西坡登上森林防火塔景區,眺望十三陵水庫,目及天池。去年第二次從東坡木棧道,登上接近山峰的觀景台,想着從觀景塔通道走到後山的天池,一睹天池的浩瀚,可惜道路封閉,許是疫情臨時封路的緣故?今年第三次是大腿骨折後再出遊,不敢登山,只在十三陵水庫周圍流連,可惜水庫全境被鐵柵欄圍住,水庫大壩也是鐵將軍把門。而前兩次登山都是在身體比較好的時候,也只是分別走了東西兩個景區,恰恰是這第四次,腿傷沒有完全好利索的情況下,在朋友的「無意識」引領下,從東坡木棧道上山,穿過幾道小山嶺,走到了西面的森林防火塔,下到山下,朋友的登山軟件顯示,他一共走了二萬四千多步,還不包括從朝鳳庵村走到山下的五里多路,這樣全天步行應超過三萬步以上,算是近來健步的最高紀錄。全程走下來,只在東坡的前半段是自由行走,後半段柱單拐,到觀景台後開始拄雙拐,等於是四腳並用,在朋友的「脅迫」下,獨自走完了全程。沒有他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可望不可及的牽引,我一個人走不下這段曲折漫長的路程。歲月不饒人,他比我小5歲,5年之前的我也和他一樣,氣壯如牛。今天,體力大不如前,靠着雙拐,才能下得山來。下山後,在昌平城通往朝鳳庵村道路旁的金湘宛,幾碟小菜,一壺美酒,一解登山之乏。酒足微酣,縱論天下大事,何時解放台灣?我們猜測,大概為時不遠了!各地處處畫地為牢,圈出禁地,束縛人們手腳,禁錮人們思想,有悖思想解放、創新創業的潮流。我們只是杞人憂天,喝酒聊天罷了。走出金湘宛,各奔東西,又成了芸芸眾生。[1]
作者簡介
吳世旗,字應篤,號奇戈,湖南人,自幼喜好文學藝術,曾獲省級高校美展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