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斑蛙螺
血斑蛙螺 |
中文名:血斑蛙螺 拉丁學名:Bursa cruentata (Sowerby,1835) 別 名:血跡蛙螺 界:動物界 科:蛙螺科 屬:蛙螺屬 命名者及年代: Sowerby,1835 |
血斑蛙螺(學名 Bursa cruentata (Sowerby,1835))是蛙螺科蛙螺屬的一種動物。 [1]
目錄
血斑蛙螺形態特徵
標本採集地 海南(三亞小東海,西沙群島的永興島、晉卿島)。共14個標本。形態描述 貝殼較小,呈卵圓形,殼質堅硬。
螺層約7層,縫合線淺。殼頂光滑,常被損壞。其餘殼面具細的念珠狀螺肋,在螺旋部每一螺層中部有1條,體螺層上有3條較粗壯的螺肋,這種螺肋通常由2—3條細肋合併而成的,其上具發達的結節突起,粗壯的螺肋在縱腫肋上擴張成角狀或短棘狀。
以體螺層上部的一條最強大,向前逐漸變弱。殼面黃褐色,縱腫肋和結節突起上常有褐色斑塊或斑點。殼口近圓形,內面白色。外唇擴張,邊緣具有與背部螺肋相應的棘狀突起,以基部的一個較大,內面有10枚左右的齒;
內唇擴張,中凹,有數條長短不等的肋狀褶襞,上部褶襞間有血紅色的斑點。前水溝半管狀,後水管溝短。
血斑蛙螺棲息環境
生活在潮間帶及淺海岩礁及珊瑚礁間。為少見種。
血斑蛙螺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台灣,海南島,西沙群島。
國外分布: 廣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區,如日本(紀伊半島以南),菲律賓,澳大利亞,夏威夷群島,東印度,毛里求斯,非洲東岸及南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