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行星風系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錄

名詞解釋

行星風系,又稱「行星風帶」(planetary wind belt),是在不考慮地形和海陸影響下全球範圍盛行風帶的總稱。在不計海陸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響下,大氣低層盛行風帶的總稱。

它是由地球上太陽輻射的不均勻性及地球自轉所形成的一種理想化的大氣環流形式。南北半球各有4個氣壓帶,即赤道低壓帶、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和極地高壓帶,並相應地出現了3個風帶,統稱行星風帶:赤道一側的信風帶,在北半球盛行東北信風,南半球盛行東南信風;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環繞極地的極地東風帶。中緯度地區由於地域廣闊,常使氣壓帶分裂成幾個高、低壓區,因有季節變化,使中緯度行星風帶亦發生季節性變化。

行星風系表現為:在南北半球兩個副熱帶高壓帶之間的低緯度盛行信風,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帶,南半球為東南信風帶,兩信風帶之間是赤道低壓帶;在副熱帶高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之間的中緯度為盛行西風帶;在副極地低壓帶和極地高壓帶之間的高緯度盛行極地偏東風,北半球為東北風帶,南半球為東南風帶。

形成原因

行星風系是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太陽輻射能是大氣環流的動力,地球自轉和公轉是大氣環流運行的基本影響因素。赤道地區接受太陽輻射量最多,空氣受熱上升,地面氣壓降低形成赤道低壓帶。受熱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向高緯流去,由於地轉偏向力作用產生向東風速,緯度愈高向東分力愈大,造成空氣質量的水平輻合、堆積和向地面下沉,引起地面氣壓升高。在副熱帶緯度高空的水平輻合最強,地面形成高壓。副熱帶高壓的空氣在地面輻散,由於地轉偏向力作用,流向低緯度的氣流在北半球成為東北信風,南半球成為東南信風。這一經向垂直環流圈即為哈特萊環流圈,信風是其低層氣流。由於空氣連續的原因,地面副熱帶高壓向高緯度流去的氣流,因地球自轉,成為盛行西風帶,它與極地高壓蹦偏東氣流交綏成為極鋒(見氣候鋒),空氣輻合上升,在北緯60°和南緯60°附近形成低壓帶,即副極地低壓帶。上升空氣到一定高度後又向南北流去,向南流去的空氣質量在副熱帶緯度下沉。這一經向垂直環流圈即為費雷爾環流圈,地面盛行西風帶是其低層氣流。在極鋒上空向高緯度流去的氣流,因地轉偏向力作用成為西南風,在極地下沉形成極地高壓,同地面高壓流出的偏東氣流組成為極地環流圈,地面偏東氣流是這個經向環流圈的低層氣流。

上述行星風系是在平滑和性質均一表面的行星條件下和在自轉球形的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由於地球表面並不平滑,性質也不均一,特別是北半球,地勢起伏大,海陸相間對比明顯,同時由於在不同的季節存在于海洋和大陸上的大氣活動中心的性質及其位置不同,因而行星風系常遭破壞,使其不能連續圍繞地球,並具有季節變化和地方變化。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