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行村镇龙门口村

行村镇龙门口村,明末,祁姓从中于朋村迁来建村。因建村处地形恰似龙门,故命名龙门口村。清朝初期,王姓来此定居。清朝中期,梁姓由龙湾泊村迁来。后又有赵姓、刘姓相继迁入。另一说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村。因建村处有两条土柱,中夹石硼,形如龙门而得名。[1]

龙门口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44′。东与杏家庄、上夼村为邻,西与瑞宇村接壤,南与孙家夼村夼里村相连,北与汪格庄交界。

中文名称:龙门口村

所属地区: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下辖村

面 积:2.5平方公里

人 口:359人

目录

概况

原属赵疃乡,2000年撤赵疃乡后,划归行村镇,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花生、桑、梨等。

2002年,全村125户,359人,有祁、赵、梁、王、刘等5姓,均为汉族,其中祁姓人口较多。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4年,成立龙门口村小学。1968年投资4万元,建起12间标准校舍。1970年投资1000元,配套桌、凳,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有6人讨饭,20多人外出扛活。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口粮为180公斤,全村收入3.28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农用车辆32辆,摩托车11辆,电话51部,手机13部,彩电105台,电冰箱7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连外出都无路可走。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58年,两条主街道全用石头铺成。1964年,修起连村路。1965年,投资2000元,建起2座村内桥。1997-1998年,投资9万元,建起大小4座连村桥,加宽了连村路,大小车辆畅通无阻。村统一规划建房,新建、扩建、翻建住房井然有序,整齐美观。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7年,村投资1万元,自行发照明电。1978年以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不断提高。每年村免费为群众放电影10场。1983年投资3万元,用上电网供电。

1996年投资4万元,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祁长治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成立了党小组,祁长治任组长。1941年,建立党支部,祁长治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成立了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先后组织支前15次。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8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25名。从1941年建立党支部起,曾有祁长治、祁长安、祁作华、祁学增、祁学进、祁学文、赵世金、梁积春、梁桂海、祁学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祁东宾任村长。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自1941年起,曾有祁东宾、梁积善、赵凤乐、祁东海、祁长爱、刘明昌、祁学增、祁作华、祁学进、祁学文、祁国治、梁桂国、赵明亭、祁延义、祁应德担任村行政负责人。1999年4月,祁延义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祁应德当选为村委主任。

视频

龙村镇全面推进村道建设 让群众行路不再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