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衡(拼音:hé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 ,其本義一般認為是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引申為車轅頭上的橫木,也代指車。

又有平、對等之意。以秤稱重時,只有兩端重量相等,秤桿才能平衡。"衡"由此又引申為稱重,又引申為平衡、評定之意。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衡

拼音; héng

注音字母; ㄏㄥˊ

平水韻; 下平八庚

異體字; 、ࠧ�、ࡘ�、࡙�、ઉ�、ৗ�、࢔�、࢖�、ਏ�、࡙�

部首; 彳(傳統歸行部)

總筆畫; 3+13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

結構; 左中右結構

倉頡; HONKN

鄭碼; OIRG

五筆; TQDH

統一碼; 基本區 U+8861

字級; 一級(編號3363)

文字溯源

形聲兼會意字。金文至楷書字形皆由角、大、行構成。金文字形(圖1),中上部為"角";"角"為獸角的象形,於此特指牛角;中下部為"大",指人。古時候,人們為了防止牛以尖角頂人傷人,便在牛角上綁一較大的橫木。因是綁在牛角上的大橫木,所以"衡"字以"角"字和"大"字作形符。

外部為"行",作聲符,表示音讀。有人認為,古代的"行"字指道路,又引申指"行走"的意思。人在行走時,身體必須保持平直,不能東倒西歪,這樣才不至於摔倒。而綁在牛角上的橫木,也必須捆綁得平實才能起到防範作用,所以"衡"字用"行"字作聲符並會意,又有平、對等之意。

隸書及楷書字形中,"角"字下部作"田",乃省變之故,構字之意並無不同。《說文》另收錄古文"ᙏ"(圖2)。其上部為"角"之變形。"ᙏ"以示牛角觸人,當是"衡"的初文。[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