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衡水安济桥

衡水安济桥,又名衡水石桥或衡水老桥,座落在河北省衡水市滏阳河上,建成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据《衡水县志》载: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衡水知县杨俨奏请上级批准修建一座木桥。后木桥因多次发大水屡修屡毁。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衡水县徐廷募资修建石桥,隆庆三年(1569年)复被大水冲毁,后由贾从仁募资修复。至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由于滹沱河河床南徙并与滏阳河汇合,河水猛涨导致桥几乎被冲毁。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奏请朝廷批准,拨出银子四万七千六百多两修建石桥。派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同时知县陶淑亲自指挥。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式动工,到翌年竣工上报朝廷,乾隆帝赐名“安济”,故名安济桥。

1937年,日本军队将石桥中孔炸毁以便于行船。1956年此河段改用木桥衔接。1982年衡水市将木桥拆除并改为钢筋水泥结构。

1993年7月15日,安济桥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衡水安济桥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目录

简介

衡水安济桥又名衡水石桥或衡水老桥,衡水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胜利东路,东西横跨滏阳河上。东西走向,于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公元1766年)建成。滏阳河是桃城区境内一条较大的自然河流,纵贯南北,境内流长42公里,原为衡水的水路交通主要河道,在衡水安济桥北侧,滏阳河西岸建有客运、货运码头,方圆百里的客商,都从此地乘船,进津京,由此衍生了安济桥西头的“问津街”,问津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

据《衡水县志》载:当时此地是河北省至北京山东山西的水、陆交通要道。早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衡水知县杨俨奏请上级批准,由深、冀二州和武邑、枣强二县助资,建立了一座木桥。后来,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由于多次发大水,木桥屡修屡毁,明嘉靖三十二年,由衡水县徐廷等人募资,用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石桥,明隆庆三年又被大水冲毁了;后来,由贾从仁等人募资,又把石桥修好了。这样衡水桥建了毁,毁了建,前前后后,经过了二百来年。至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由于滹沱河河床南徙,其支流和滏阳河汇成一条河,于是河水猛涨,桥几乎被冲毁。直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看到旧石桥残损严重,于是奏请朝廷批准,拨出银子四万七千六百多两,购置石料,准备建一座坚固的石桥。派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衡水知县陶淑亲自指挥,于清乾隆三十年五月(公元1765年)正式动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乾隆皇帝赐名“安济”,故名安济桥,就是现在的这座石桥。

该桥东西两端北侧原建有漳爷庙、玄武庙、龙神庙、安济桥碑亭、关帝庙、八蜡庙、观音堂等古建筑,都早已被毁,现仅存龙神庙碑、八腊庙碑各一通[2]

视频

衡水安济桥 相关视频

衡水安济桥旅游景点
衡水历史文化遗产之衡水安济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