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袁承業(1924年8月14日—2018年1月9日),浙江省上虞縣人。中共黨員,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8年畢業於國立藥學專科學校(現中國藥科大學)。1955年獲蘇聯科學副博士學位。1956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早期從事氨基酸及多肽的合成研究,將氮芥結構引入氨基酸分子獲得有臨床應用價值的藥物。後根據國家需要,建立與領導了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為中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以後結合中國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研究獲得一批有經濟價值的成果。 2018年1月9日,袁承業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4歲。

袁承業
出生 1924年8月14日—2018年1月9日
國籍 浙江省上虞縣人
職業 有機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目錄

人物介紹

  • 1924年8月14日,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小越鎮。
  • 1944-1948年,在重慶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學習,遷返南京後畢業(現中國藥科大學)。
  • 1951-1955年,在莫斯科全蘇藥物化學研究所學習,研究生畢業,獲化學副博士學位。
  • 1955-1956年,化學工業部醫藥工業管理總局副總工程師。
  • 1956-1960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1960年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 1983-1990年,中國化學會第廿一屆、廿二屆理事會理事。
  • 1982年,中國稀土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1982-1988年)。
  •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18年1月9日,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承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1]

科研成就

科研經歷

1958年建立並領導了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解決了我國國防工業的急需。20世紀70年代結合我國有色金屬的綜合利用研製成功分離稀土及鈷鎳的多種萃取劑。與合作者在大量實驗數據基礎上進行萃取劑的結構與性能研究,以後又用量子化學、分子力學、模式識別、因子分析及相關分析進行處理,從而將萃取劑化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此外,在有機磷化學的基礎研究方面獲得很好的成果。近年來從事氨基膦酸的不對稱合成、官能團化膦酸的酶催化反應等方面的研究。

他的研究生涯始於氨基酸及多肽的合成,着重於天然氨基酸擷抗物的設計與合成。他成功地將氮芥結構引入氨基酸,其中苯丙氨酸衍生物成為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抗癌化學治療劑。在多肽合成方面,以對硝基苯酯作為活化酯合成環肽。1958年開始,根據國家需要他建立與領導了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解決了中國國防工業急需。其間所合成的P204、N235及P350均用於鈾、釷生產。前兩個品種國外雖有類似產品,但他在合成方法上作了重大改進,做到趕中有超,而P350 則是他們研製成功的結構有特色、性能優越的新型高效萃取劑(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988年)。他研製的萃取劑不僅類型齊全,而且品種系列化,能滿足有關部門需要。為此,袁承業獲得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事業」的獎章與獎狀(1988年)。

在完成國防任務後,袁承業很重視將積累的經驗用於經濟建設。他多次參加由方毅副總理主持的包頭、金川及攀枝花三大有色金屬基地的科技攻關會議,並積極承擔任務。如P507類萃取劑,國外60年代就有報道,但受到合成方法的限制,長期未見用於生產,袁承業的研究組解決了工業化的關鍵問題,使中國P507的工業應用較國外同類產品早5~6年,並將它應用於單一稀土的生產(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5年)和鈷鎳的萃取分離。在貴金屬萃取分離方面也取得成果(獲國家科委頒發的在金川資源綜合利用科技攻關中取得重要成果的榮譽證書,1986年)。以後又在P507的合成方法上作了進一步改進,為降低成本創造了條件(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990年)。他們還利用N503的結構特點,從氫氟酸體系中分離鈮、鉭及從廢水中萃取回收苯酚及其衍生物,後者對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7年)。P501在雙氧水電解殘液純化中的應用對簡化工藝,改善操作條件均有意義(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987年)。

袁承業十分重視基礎研究,並能總結規律,善於用基礎研究成果指導實踐。他在擁有大量實驗數據的基礎上進行「萃取劑的結構與性能研究」後認為,萃取劑分子中取代基的極性效應、空間位阻及溶解度是決定 其性能的重要因素(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2 年)。以後,他又用量子化學、分子力學、模式識別、因子分析及相關分析處理萃取劑的化學結構與萃取性能的關係並闡述於與徐光憲教授等合著的《稀土的溶劑萃取》一書中(科學出版社,1987年初版,1990年第二次印刷)。該書將萃取劑化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曾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1 年),在萃取劑化學方面,他發表學術論文146篇,獲美國專利兩件。袁承業被選為國際專業學術刊物《Solvent Extraction and Ion Exchange》(Marcel Dekker)編委。

根據在磷型萃取劑的合成方法及結構與性能研究方面的積累,結合有機化學研究所的發展規劃,袁承業和他的同事們又繼續在具生物活性有機磷化合物的設計、合成及結構方面開展基礎性及應用基礎性的研究。他們研究成功氨基膦酸及磷肽的多種簡便合成方法,對這類化合物的手性合成也獲得開創性成果。繼而,他們又在多官能團膦酸衍生物的合成策略方面作了多途徑的嘗試,取得很好的結果。如所預測,三氟甲基的引入對提高有機磷化合物,特別是磷酰基雜環的生物活性有顯著效果。此外,他們還對含磷酰基的氮酸硅酯與烯炔的分子內偶極環加成反應的立體化學並與相應的硝酮與烯炔的環加成反應作比較,對有機磷化合物結構與反應定量關係研究中的取代基極性與空間參數作了考察。這些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支持,已完成及在研基金課題8項,其中「含磷的碳環及雜環化合物的合成與性能」列為「八五基金重點項目」,已通過基金委專家組驗收,評為優秀。在有機磷化學方面已發表論文106篇,培養出博士研究生14名,碩士研究生24名。在頻繁的國際交流中,他們的工作受到同行的重視,袁承業當選為國際有機磷化學方面兩種主要專業學術刊物《Phosphorus,Sulfur and Silicon》(Gordon and Breach)及《Heteroatom Chemistry》(John Wiley)的編委並被聘為最近六屆(1983,Nice,France;1986,Bonn,FRG;1988,Tallin,USSR;1992,Toulouse,France;1995,Jerusalen,Isreal;1998,Cincinnati,USA)國際磷化學會議學術委員會委員。

為解決我國國防工業的急需,他於1958年建立與領導了核燃料苹取研究組與合作者成功研製出結構有特色、性能優越的新型高效萃取劑P350,獲國家發明三等獎。與合作者完成了P507萃取劑的研製,並用於經濟建設,他於70年代解決了P507工業化生產的關鍵問題,使我國P507的工業應用較國外早五六年。同時,將它應用於單一稀土的生產及鑽鎳分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後又在合成方法上作了改進,為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創造了條件,獲國家發明獎三等獎。他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地用萃取法解決了三廢治理中的分離問題,分別獲國家發明獎三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他與合作者在大量實驗數據基礎上進行「萃取劑的結構與性能研究」,提出萃取劑分子中取代基的極性效應、空間位阻及溶解度是決定其性能的重要因素。為此,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後又用量子化學、分子力學、模式識別、因子分析及相關分析處理苹取劑的化學結構與性能的關係,從而將萃取劑化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他和他的研究生研究成功氨基膦酸及磷肽多種合成方法,對它們的不對稱合成也獲得開創性成果。 [2]

學術論著

他在國際專業學術刊物《雜原子化學》、《磷、流與硅》、《溶劑萃取與離子交換》任編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290餘篇,其中半數以上發表在國外著名雜誌上。

榮譽表彰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視頻

袁承業院士——上海有機所


參考文獻

  1. 追憶「兩彈一星」功臣袁承業 他生前常說這句話,中華網,2018-01-14 11:56:02
  2. 功名留千古 風德昭後人,中國科學院網,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