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裴文中 (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華,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1]學、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人生簡歷

  • 1927年裴文中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
  • 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發現者
  • 1937年獲得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後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技正,兼周口店辦事處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並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講授史前考古學
  • 1946年加入九三學社
  • 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研究員
  •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
  • 1957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名譽會員稱號。
  • 1963年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研究室主任
  • 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 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

傑出成就

  • 中國的中石器時代是裴文中首先提出的研究課題。1935年在廣西發現大批打制石器和個別的磨製石器,共生的動物又是現生種,裴文中提出這些遺存可能屬於中石器時代。1943年裴文中在內蒙古調查試掘,否定這裡屬於舊石器遺存,把該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顧鄉屯都作為中石器來處理,並強調細石器在這個時期的作用。在上述論點的啟示下,隨着新發現的增多,對有關細石器的起源、時代和分布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裴文中的開創之功誠不可沒。
  • 有關新石器時代考古,裴文中也做了不少野外工作。1947年他在甘肅渭河上游,陝西漢水流域、洮河流域及蘭州附近做了三個月的調查試掘,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達93處之多。通過這次調查,對甘肅史前遺存的分布、分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並對過去的錯誤有所糾正,對J.G.安特生(Andersson)所謂「六期」體系做了首次的突破。1948年他又繼續在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以及青海湖附近做了三個月的考古調查,對這一帶遺址的分布、分期以及史前時期的「絲綢之路」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特別是沙井文化的命名又是對「六期」說的再次突破。
  • 裴文中同時還注意到某些器物的考古研究,如論述陶鬲和陶鼎的論文(1947)便是一例。該文首先對三足器的定義、分類及有關部位的名稱及其演化趨勢進行了闡述,並指出鬲、鼎的形制為中原文化的代表,而邊陲地區的變形鬲則受到黃河流域的影響,這是國內以陶鬲和陶鼎為專題的最早論文,樹立了器物類型學研究的典範。
  • 裴文中在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和地層學研究上,也做出了重大的學術貢獻。早期研究是環繞周口店發掘進行的,如第十三地點、第一地點、第四地點、第十五地點和山頂洞的動物化石研究,明確了不同地點的相對年代及其演化過程,為我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學的研究奠定基礎。後期則集中於華南一帶,如巨猿化石,巨猿調和巨猿動物群便是在他的領導和參加下發現的。他從古生物學和地層學上建立了華南早更新世的標準剖面。裴文中經過廣泛調查和研究後指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在整個更新世都有生存,早更新世以巨猿洞動物群為代表,中、晚更新世可以智人化石的出現作為晚更新的標準。在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中,裴文中提出劃分為華北、江南、東北和淮河四大區的概念,指出淮河是華北和江南的過渡地帶,包括兩大區的典型種屬,有利於全面性的分析。他對三門系的劃分和第三紀、第四紀的分界線以人類的出現為標誌等都提出了特有的見解。

抗日戰爭的經歷

  • 抗日戰爭期間,裴文中被日寇逮捕、審訊和監禁,以追問中國猿人頭蓋骨化石的下落,但他始終保持高尚的民族氣節。

人物高度評價

  • 裴文中是中國舊石器考古學和第四紀地質及哺乳動物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開創和推動了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第四紀哺乳動物學,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 裴文中是中國20世紀的科學精英,是地質學界、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的一代宗師,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學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還是文博界的重要領導者。

視頻

著名人類學家裴文中誕辰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