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裴鋼

裴鋼 [1]>
細胞生物學家 男,1953年12月生,遼寧瀋陽人。1981年畢業於瀋陽藥科大學,1984年獲瀋陽藥科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同濟大學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同濟大學校長。

裴鋼
出生 1953年12月 遼寧省瀋陽市
國籍 中國
民族
母校 瀋陽藥科大學,美國北卡大學
職業 大學校長,細胞生物學家
研究領域
醫學

教育背景

  • 1970.08 - 1975.08 在遼寧省盤錦地區前進農場插隊
  • 1975.08 - 1977.09 瀋陽第三機床廠技校學生
  • 1977.09 - 1978.01 瀋陽第三機床廠第一車間工人
  • 1978.01 - 1982.02 瀋陽藥科大學藥學系本科生
  • 1982.02 - 1984.12 瀋陽藥科大學藥學系碩士研究生
  • 1984.12 - 1986.05 瀋陽藥科大學藥學系教師
  • 1986.05 - 1986.12 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訪問學者
  • 1986.12 - 1991.12 美國北卡大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系博士研究生
  • 1991.12 - 1995.03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博士後

人物經歷

  • 細胞生物學家,分子藥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瀋陽藥學院,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1986年赴瑞士卡羅琳斯卡醫學院進修,1987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學習,1991年獲博士學位後在美國杜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95年回國,曾擔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同濟大學校長。
  • 2016年12月13日,我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年會。卸任同濟大學校長不久的裴鋼學長交完會費,走進了會場。
  • 這並不是這位忙碌的院士第一次來參加同學會的活動。2009年、2015年我會舉辦的院士座談會上,裴鋼學長都作為主要嘉賓發言。在任同濟大學校長期間,他也多次出席同濟大學分會的活動。
  • 如今,他開始了新的一頁。2017年5月19 日,我會九屆七次理事會上,裴鋼學長當選為我會新一任會長。
  • 「在同學會取得的成績面前,我們只有理由做得更好,繼續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凝聚更廣大留學人員參與上海建設,推動留學人員工作實現新的發展……」即席發言時,裴鋼學長的表態引來熱烈的掌聲。

粗體文字

  • 「鷹有時飛得比雞還低,但雞永遠飛不了鷹那麼高。」這是裴鋼經常跟學生說的一句話,在他看來,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有遠大抱負,一旦選擇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在農村務農時如此,在工廠務工時如此,後來走上了科學道路,更是如此。裴鋼說:「做科學研究就是我實現理想的一種方式。」
  • 在科研道路上,裴鋼留下了艱辛而又光彩的足跡。從阿片類受體信號轉導調控在毒品成癮中的作用,到G蛋白偶聯受體在天然免疫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功能;從受體信號轉導複合物在糖尿病、老年痴呆等人類重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到細胞信號轉導網絡對個體發育和幹細胞全能性的精確調控。他領導的團隊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近200餘篇,被SCI收錄的專業雜誌引用數千次。
  • 由於這些成果,裴鋼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7年獲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2年和2007年兩度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0年獲陳嘉庚生命科學獎,2011年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 裴鋼說,科學家無法速成,沒有捷徑可走。科研之路就是循序漸進,漸入佳境。「我曾下鄉5年,在工廠3年,1977年參加高考,這段經歷鑄就了我吃苦耐勞、堅韌不屈的性格,使我後來的科研之路更為平坦。」

留學:率直的交流受益終身

  • 1986年,還在瀋陽藥科大學藥學系當教師的裴鋼,獲得了赴瑞士卡羅琳斯卡醫學院進修的機會。一年之後,他考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北卡大學的博士資格考試中,大多數研究生最害怕的就是物理化學,可謂「談虎色變」。多虧了在國內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裴鋼學這門課並沒有感到費多大勁兒。
  • 在最後的考試中,有一道很難的題目,只有裴鋼一個人答對了,而且他的答題方法與教授想的並不一樣。成績出來的時候,教授嚴肅又興奮地對他說:「鋼,這道題我琢磨了好久才想出來,你的答題方法也是對的,祝賀!」於是,教授極力說服裴鋼去做他的博士研究生。
  • 然而,裴鋼卻並不「領情」,當時他對純理論研究興趣不大,最終選擇了與生化、生理密切相關的研究方向。
  • 1991年,從北卡大學一畢業,裴鋼便來到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做博士後,師從2012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教授。提起這位大教授,裴鋼充滿了尊敬,還帶有一點點羞澀。他說:「教授為人謙和儒雅,實驗室里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鮑勃(Bob),但同時他在科研上非常嚴謹甚至特別嚴厲,十足是一個大Boss。」儘管許多人和教授討論科研問題時都有些發怵,但是裴鋼和他在一起時並不拘謹,而且經常為了某個問題而爭論,有時候聲音很響,走廊里的人都能聽到他們的「吵架」聲。「我當時不以為然,現在想起來倒是有些後悔不應該這樣沒有禮貌。但率直交流不僅使我學到了科學的真諦,讓我受益終身,也給鮑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結下深厚的友誼。」後來,羅伯特教授仍常常會對實驗室里的新人提起這段往事。

回國:以「千金買馬骨」獲聘

  • 裴鋼出國時已經三十多歲,有着比十幾歲、二十幾歲的留學生更多的經歷,這也讓他對自己國家、民族、社會有着很強烈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他回國的重要動力之一,但真正的動力,還要從中科院的「創新計劃」說起。
  • 這個創新計劃就是23年前開始的中德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計劃。1994年,裴鋼正在美國杜克大學作博士後研究。有一天,他在《科學》雜誌上看到一則招聘啟事,是中國科學院和德國馬普學會正在聯合招聘中德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人選。看到廣告,他的第一感覺是:這是一個機會——他既能夠回國報效,又能為國家帶回一些有用的東西。
  • 裴鋼和中科院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在上海更是沒有什麼熟人。「我所擁有的,僅僅是對那則招聘啟事的認知和對歸國的滿腔熱忱。」裴鋼回憶道,經過幾輪評審,他和胡賡熙成為第一批兩個中德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受資助的時間跨度採取「3-2」模式,首輪3年後舉行的中期評估將決定是否給予該小組另外的2年延期。
  • 這次招聘部分借鑑了二戰後德國在全球尤其是在美國吸引本土人才回國工作的模式,在那時的中國可謂創新之舉。
  • 在應聘答辯會後,他對招聘的國際專家委員會主任烏里·施瓦茲教授講過一個「千金買馬骨」的故事。說的是古代有一個國王朝思暮想得到一匹千里馬,有人自告奮勇去找,結果花了五百金買回一匹死千里馬的骨架,國王大怒,要將其處死。此人對國王說,我買到的雖然只是一副馬骨,但國王不惜重金購買千里馬屍骨的事傳揚出去,還怕得不到真正的千里馬嗎?國王聽後覺得有理就放了他,果然,不到一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馬。裴鋼說:「這個故事說明吸引人才的機制非常重要,我作為第一個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這種公開、公平、公正的選拔人才機制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人。」這一計劃往後又延伸到「夥伴組」計劃,裴鋼和胡賡熙作為合作成功的案例被一再提及。
  • 2006年烏里教授因病去世,裴鋼特地飛到德國圖賓根參加了烏里教授的葬禮並深情致辭,感恩他為中國科學發展提供的幫助。

改革:參與知識創新工程

  • 1999年,裴鋼所在的上海生命科學所作為第一批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該年7月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簡稱上海生科院)順利組建。不到一年後,裴鋼出任院長,擔起了改革的重任。
  • 上海生科院率先實施了多項人事改革,在新評聘體制的激勵下,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員脫穎而出,出任研究組組長,乃至成為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作為深化分配改革的一部分,國際招聘、實行聘期制、聘期考核、鼓勵人才流動、PI年薪制,以及知識產權轉化等,也已陸續「走進」生命科學院,逐漸建立起一支一流的、國際化的人才隊伍。
  • 此後,上海生科院又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強強聯合」,率先跨科學院系統與醫學教育、衛生系統組成了健康科學中心,並於2002年4月開始實體化運作,進一步推進了大學和研究所的合作。後來,相繼成立了營養科學研究所,和德國馬普學會合作共建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
  • 在這一系列的改革中,裴鋼提出了三個「有利於」:即凡是有利於科學研究、有利於科研人員、有利於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的事情就要大膽去做。
  • 在裴鋼看來,過去幾十年中,最令他自豪的就是親自參與並貢獻了這十多年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恰恰為他和廣大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能夠積極參與這個偉大事業的平台。

治校:培養社會的脊梁骨

  • 在同濟大學官方網頁上,刊有一封閱讀次數近萬的裴鋼校長致校友公開信。在信中,裴鋼這樣寫道:「看到你們艱苦創業的故事,高興與欣慰之心溢於言表。作為同濟大學的校長,我由衷地為能擁有像你們這樣的傑出校友群體感到自豪!」這是2012年,裴鋼對於《文匯報》連續刊登同濟學生當藍領新聞的公開回應。在裴鋼看來,藍領務實的工作作風是成功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在生產一線起步的畢業生擁有從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上在一線工作的實踐經驗,很快就會成長為這個行業的骨幹,繼而發展成為行業棟樑。
  • 2007年8月,裴鋼接任同濟大學校長一職。對他來說,從生科院院長到大學校長的角色轉換,同樣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 憑着科學家固有的「認真」特質,裴鋼堅信一點,無論是科研院所還是大學,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本質應該是一樣的。作為知名高校的「掌門人」,裴鋼校長有着獨到的教書育人理念和實踐。
  • 「我們不僅要把同濟建設為最好的大學,還要做出不同,要與所有的大學都有所不同,形成同濟大學鮮明的辦學特色。」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在裴鋼看來,學生、學科、學校這三者的可持續發展,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最核心的則是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 裴鋼時常跑到一線,同本科生暢談,為學校本科招生「吆喝」。2008年4月,裴鋼首次出現在「校長與媒體見面會」上,「選擇同濟,就是選擇放心」,裴鋼向考生和家長傳遞了這樣的承諾。2011年9月,裴鋼校長走進教學北樓212教室,為秋季入學的大一新生上課。「幹細胞組織工程,需要時人可否換一些臟器?就像汽車換零件。」「人為何會衰老?」「唐氏綜合徵患者舟舟為何音樂天賦驚人?」「怎樣才能讓大腦再生?修復,替換一半細胞,記憶會不會改變?」課堂上,問題不斷,讓晚課遲遲結束不了。
  • 對於同濟的人才培養目標,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裴鋼校長用人體來作比喻。他說,許多大學定位要培養社會領袖,就好比是人的頭。同濟大學當然也希望培養領袖、培養頭;但我們更基本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脊梁骨,就是要讓學生具有脊梁骨精神。其實脊梁骨的重要性不亞於頭。脊梁骨有幾個特點,一是團隊精神,脊梁骨不是一根,而是一群通力合作;二是不事張揚,我們平常雖然看不到脊梁骨,但人沒有脊梁骨是不行的!還有哪天腦袋出事了,脊梁骨就要挺出來當頭,責無旁貸。我們的定位是培養行業領袖,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好。
  • 在2013年的畢業典禮上,裴鋼如此寄語同濟畢業學子:「同學們,我希望你們今後無論身在哪行哪業,都要努力為國家、民族、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他希望學生們不僅要成為行業內的精英,更要成長為支撐社會發展進步的脊樑。

生活:做實在人,干實在事

  • 裴鋼學長的笑容溫和親切,聲音渾厚有力,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幹練、實在。熟悉他的人這樣評價這位頭頂各種光環的學界大神:「每每參加會議,裴鋼先讓其他人發言,等其他人討論發言,爭論得喋喋不休時,他就出來講話,言簡意賅,直奔主題,總能夠解決根本問題,讓人不得不佩服。」
  • 就是這麼一位幹練的「東北漢子」,也有講究「細節」的一面。2015年12月,同濟大學一位叫劉航江的大一學生通過電子郵件致信校長裴鋼,反映同學們上計算機課程進出公共機房節約使用鞋套的問題,懇請校長關心下這個「小」問題。裴鋼收閱後,當即作出批示:「鞋套雖小,所反映的問題卻值得反思。」並轉發有關職能部門和學院,要求舉一反三,看看是否還有其它可以節約的地方。《同濟報》在頭版發表了這封學生來信,全校師生由此展開了一場圍繞「怎樣將節約型校園建設落小、落細、落實」這一話題的討論。
  • 裴鋼的「實在」既有東北人的那份豪爽,也兼具了南方人的溫情。2011年,他捐出了陳嘉庚獎的30萬獎金作為種子資金,成立了同濟大學追求卓越獎勵基金,專事獎勵學校優秀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師、校友和服務人員。2012年,他捐出了談家楨成就獎獎金20萬,倡導成立了上海創新細胞生物學發展基金會,專門資助中國細胞生物學的發展,特別是傑出青年人才成長和邊遠地區的學科建設。2016年,他又捐贈120萬在昆明理工大學設立了獎學金。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關心雲南、支持雲南和愛護雲南,把雲南打造成為面向東南亞的人才培養高地。
  • 裴鋼和夫人馬蘭夫妻倆都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們夫婦剛回國時,根據當時的有關規定,中科院在上海漕河涇分配了兩套公寓(使用權)給他們。然而,裴鋼卻帶領妻兒一家三口住進了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接待德國專家的臨時住房裡。因為裴鋼覺得,工作高於一切,時間就是生命。住在漕河涇上班太遠。「我急呀!」裴鋼說,「當時沒有這個制度,他們找來找去,算來算去,時間就這麼過去了。」經過近一年周折,終於在附近一幢舊樓的底層「安家」了,裴鋼樂了。有人不理解:為什麼他住進不值錢的底層,卻比拿到那兩套公寓還高興?就因為一個字:近!
  • 1995年回國後,馬蘭教授先後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究項目以及市、部委等九個科研項目,並且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的研究工作,現任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他們夫妻兩人在生活上低標準,在工作上高要求,互敬互愛,互幫互學,在科研上攜手共進。2002年還被徐匯區評為「恩愛夫妻」,是一對事業家庭共燦爛的比翼雙飛模範佳侶。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 主要從事細胞信號轉導及其調控機理的研究。利用G蛋白偶聯受體變異驗證了受體激活平衡態的假說。發現阿片受體(G蛋白偶聯)C末端在激動劑作用下發生的磷酸化而導致阿片受體脫敏。揭示阿片受體信號脫敏和負反饋調節在阿片成癮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證明興奮性氨基酸受體與阿片受體信號轉導途徑間存在crosstalk。發現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可經過G蛋白途徑激活p38MAPK而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生長。發現中藥有效成分天花粉蛋白能與HIV共受體(趨化因子受體)結合、增強受體的激活從而發揮抗HIV作用。揭示五次跨膜的趨化因子受體具有正常七次跨膜G蛋白偶聯受體的功能。

主要獎項

  • 1996年 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 1997年 獲求是科技基金會(香港)「傑出青年學者獎」
  • 1999年 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 2001年 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2年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2003年 獲Distinguished Scholar Lecture, Garven Institute, Australia
  • 2006年 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 2007年 獲The Endeavour Executive Award, Australia
  • 2007年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2011年 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11年 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參考資料

  1. [1]中國科學院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