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褫
拼音; chǐ
注音; ㄔˇ
简部; 衤,部外笔画:10,总笔画:15
基本信息
拼音; chǐ
注音; ㄔˇ
简部; 衤,部外笔画:10,总笔画:15
繁部; 衣,部外笔画:10,总笔画:16
笔顺; 452343321531535
编码; Unicode:U+892B;五笔:PURM;仓颉:LHYN;郑码:WTPI;四角:32217
基本解释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h3 ti5 [宝安腔] ci3 [[[海陆丰腔]]] chi3 ti5 [客英字典] chi3 ti5 [梅州腔] chii3 chi3 [客语拼音字汇] ci3
◎ 潮州话:ci2
English strip, tear off, undress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褫 chǐ
<动>
(1) (形声。从衣,虒( sī)声。本义:夺去衣服)。
(2) 同本义 [strip]
终朝三褫。--《易·讼》
念解佩而褫绅。--《雪赋》
乃褫豪民衣自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褫衿(剥去衣冠。旧时生员等犯罪,必先由学官褫夺衣冠,革除功名之后才能动刑拷问)
(4) 夺去 [take away from]。如:褫气(夺气,丧失气势)
(5) 革除 [abolish;get rid of]。如:褫夺(剥夺);褫官(革除官职)。
(6) 扯住 [pull]。如:褫住(扯住)
(7) 废弛 [abandon]。如:褫散(解散);褫落(脱落;掉下;废弛败落;解脱)。
常用词组
褫夺 褫革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字部】褫 ·康熙笔画:16 ·部外笔画:10
《唐韵》池尔切《集韵》《韵会》丈尔切,$音豸。夺衣也。《易·讼卦》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疏》三见褫脱。
又《集韵》丑豸切,音ބ。义同。
又《广韵》衣絮编也。
又演尔切,音酏。福也。
又相支切,音斯。余支切,音移。义$同。
又《韵会》直吏切,値去声。解也,脱也。《荀子·非相篇》极礼而褫。《注》直吏反。
又《广韵》直离切《集韵》軰知切,$音驰。蓐衣又曰褫毡。
说文解字
【卷八】【衣部】褫
夺衣也。从衣虒声,读若池。直离切
说文解字注
(褫) 夺衣也。夺当作敓。许训夺为遗失。训敓为强取也。此等恐非许原文。后人以今字改古字耳。周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侯果曰。褫、解也。郑玄、荀爽、翟元皆作三拕之。荀、翟训拕为夺。淮南书曰。秦牛缺遇盗拕其衣。高注。拕、夺也。拕者、褫之假借字。十七十六二部音冣近也。引伸为凡敓之偁。从衣。虒声。读若池。直离切。十六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