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主題
b191fc3207ca4e1886d16a3a65a16a02.jpeg
圖片來源 https://www.sohu.com/a/228497878_79489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西北地區

外文名稱:Northwest China
行政區類別:地理分區
所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著名高校:西交大、蘭大、西北工大等
下轄地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自治區
方言:蘭銀官話,中原官話,少數民族語言
面積:306.99萬平方公里
GDP:38842.53億元(2014年)
別名:大西北
人口:9760.13萬人(2012年常住人口)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等
地理位置:中國西北部
車牌代碼:陝、甘、青、寧、新
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蘭州中川國際機場等
著名景點:兵馬俑、法門寺、伏羲廟、麥積山、莫高窟、天山天池、賽里木湖等
火車站:西安北站、蘭州西站、烏魯木齊站、西寧站等
政府駐地:西安市、蘭州市、西寧市、銀川市、烏魯木齊市

西北地區,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行政區劃上的西北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和內蒙古最西部,自然區劃上的西北地區指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廣大地區。西北地區荒漠廣布,人口密度小,但國際邊境線漫長,利於邊境貿易。

目錄

行政區劃

在不同概念下,西北地區有不同的範圍。

  • 行政區劃概念下,指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簡稱「西北五省」,是七大地理分區之一。
  • 自然區劃概念下,指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地區,是四大自然區之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大致包括內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寧夏北部,甘肅中西部。由於自然區劃概念廣泛出現於中小學基礎教育,因而自然區劃下的中國西北地區概念廣泛存在。例如,中國政府網介紹: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省、新疆省、寧夏省和甘肅省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占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占全國的4%,是地廣人稀的地區。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陝西概況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地處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位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國的大地原點在境內涇陽縣永樂鎮。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64.4萬人,土地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秦、漢、唐等10多個政權或朝代在陝西建都,時間長達1000餘年。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1]

甘肅概況

甘肅以古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兩地首字而得名。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甘肅位於我國版圖內陸西北部,地處黃河上游,總面積42.58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七位。介於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並與蒙古國接壤。[2]

青海概況

青海省位於祖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簡稱「青」。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故被稱為「江河源頭」,又稱「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 青海省地理位置介於東經89°24′3″至103°4′10″,北緯31°36′2″至39°12′45″,東西長度為1240.6千米,南北長度為844.5千米。全省總面積為72.2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面積排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之後,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第四位。青海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連,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3]

寧夏概況

寧夏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境內靈武市「水洞溝遺址」表明,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在此設北地郡,派兵屯墾,興修水利,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歷史。公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故元代以後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 (今銀川市),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189年的局面。元滅西夏後,設寧夏路,始有寧夏之名。明朝設寧夏衛,清代設寧夏府。1929年成 立寧夏省。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4]

新疆概況

新疆古稱西域,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西漢政權與西域各城邦建立了聯繫。公元前60年,西漢政權在烏壘(今輪台縣境內)設立西域都護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漢朝版圖。清乾隆後期改稱西域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設在烏魯木齊市(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5]

地理環境

環境特點

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北地區具有如下特點:

  • 1.西北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
  • 2.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為半乾旱、乾旱氣候)。
  • 3.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及其中的呼倫貝爾高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境內山脈和盆地相間: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崑崙山、阿爾金山。吐魯番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沙漠。
  • 4.西北地區地面植被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呼倫貝爾草原。石質戈壁、沙丘。內流河、內陸湖。綠洲。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還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 5.大草原與全國畜牧業基地。遊牧與定居輪牧。人工草場。圈棚飼養。蒙古包。打草、擠奶、剪羊毛逐步實現機械化;馬和駱駝為牧區重要交通工具,使用摩托車、汽車的逐漸增多。
  • 6.灌溉農業。「塞外江南」-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塊塊綠洲。吐魯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長絨棉。點狀、帶狀分布的村鎮、城市、農田。
  • 7.礦產資源豐富。煤、石油、稀土、鐵、鎳、黃金、鹽、寶石等儲量很大。
  • 8.交通地位重要。絲綢之路、蘭新鐵路與歐亞大陸橋。(蘭新鐵路是歐亞大陸橋的一部分)

地形氣候

根據自然區劃概念,該區域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再加上地形對濕潤氣流的阻擋,本區僅東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其他區域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而乾燥,夏季高溫,降水稀少,自東向西遞減。由於氣候乾旱,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很大。該區大部屬中溫帶和暖溫帶。吐魯番盆地為夏季全國最熱的地區。託克遜為全國降水最少的地區。

地形包括天山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大興安嶺、崑崙山脈、內蒙古高原、阿爾泰山脈、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

自然景觀(從東到西)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資源

自然資源

河流

多為內流河,塔里木河為我國最大內流河。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

湖泊

總體較少,主要有以下幾個,青海的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察爾汗鹽湖等,新疆的博斯騰湖,羅布泊(已乾涸),阿克賽欽湖,賽里木湖,艾比湖,烏倫古湖,艾丁湖(中國陸地最低點),甘肅的劉家峽水庫等。

農業

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譽。綠洲農業:河西走廊、天山山麓。新疆為主要溫帶水果產地。內蒙古和新疆為糖料作物基地。新疆及內蒙古為重要畜牧業基地。

礦產能源

石油資源

石油天然氣豐富,著名的有克拉瑪依油田。天然氣資源也有分布。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為33.7萬億元。其中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占全國總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陝西、新疆和寧夏。石油儲量為5.1億噸,占全中國陸上總儲油量的近23%,新疆是中國21世紀的後備石油基地。天然氣儲量為4354億立方米,占全國陸上總儲氣量的58%,其中陝北的天然氣儲量居全國前列。甘肅省的鎳儲量占到全國總鎳儲量的62%。鉑儲量占全國總量的57%。中國鉀鹽儲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飲食文化

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北地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史稱"西陲"或"回疆",與其它地區相比,西北一帶的食風顯得古樸、粗獷、自然、厚實。其主食是玉米與小麥並重,也吃其它雜糧,小米飯香甜,油茶膾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與黃桂柿子饃更獨具風情,牛羊肉泡饃名聞全國。家常食饌多為湯麵輔以蒸饃、烙餅或是芋豆小吃,粗料精作,花樣繁多,農婦們也有"一面百樣吃"、"七十二餐飯食天天新"的本領。受氣候環境和耕作習慣限制,食用青菜甚少,農家用膳常是飯碗大而菜碟小,一年四季有油潑辣子、細鹽、漿水和蒜瓣亦足矣。如有客人造訪或宰羊,或殺雞,或炒幾碟肉絲、雞蛋、苜蓿,擀細面,蒸白饃,也相當豐盛。

該地區主要少數民族,除俄羅斯、錫伯、裕固、土等4族之外,都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的食規,"禁血,忌外葷",不吃醜惡、可憎的動物的血液,過"齋月",故而清真風味的菜點占據主導地位。在隴海鐵路沿線和大小鎮集中,星羅棋布地綴滿穆斯林飲食店,多達數十萬家。更值得稱讚的是,回、維等10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雖以"清真"為本,飲食上有清規戒律,但對民族食俗又表現得很豁達,還幫助漢民製作牛羊菜和油香。同樣,漢族也十分尊重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在飲食上自覺"迴避",並支持他們過"齋月"、歡慶3個大節。這說明自古以來當地各民族和睦相處、相互敬重、真誠團結。

在肴饌風味上,西北地區的肉食以羊、雞為大宗,間有山珍野菌,淡水魚和海鮮甚少,果蔬菜式亦不多。其技法多為烤、煮、燒、燴、嗜酸辛,重鮮咸,喜愛酥爛香濃。配菜時突出主料,"吃肉要見肉,吃魚要見魚",強調生熟分開、冷熱分開、甜鹹分開,儘量互不干擾。在菜型上,也不喜歡過分雕琢,追求自然的真趣;注重飲食衛生,廚房和餐具潔淨。漢民愛飲白酒,穆斯林一般不飲酒,多喝花茶;紅茶與奶茶,還有牛羊馬奶;習抽莫合煙與旱煙;常在庭院中或草地上鋪放白布席地圍坐就餐,自帶餐刀,有抓食的遺風。

西北地區名食眾多,不少帶有歷史的煙塵,相當古老。象陝西的葫蘆雞、商芝肉、金錢髮菜、帶把肘子、牛羊肉泡饃、石子饃、甑糕、油潑麵、《仿唐宴》和《餃子宴》;甘肅的百合雞絲、清蒸鴿子魚、蘭州烤豬、手抓羊肉、牛肉拉麵、泡兒油糕、一捆柴、高擔羊肉、《鞏昌十二體》和《金鯉席》;青海的蟲草雪雞、蜂爾裡脊、人參羊筋、糖醋湟魚、鍋饃、甜醅、馬雜碎、羊肉炒麵片等,此外,這裡的西鳳酒、黃桂稠酒、當歸酒、隴南春、伊梨特曲、枸杞酒、白葡萄酒、紫陽茶、奶茶、三炮台八寶茶、參茸茶;黑米飲料和哈密瓜汁,也都馳譽一方。

在飲食習慣上,當地人夏季愛冷食,冬季重進補,待客情意真,筵宴時間長,經常有歌舞器樂助興,一家治宴百家忙,絕不怠慢進門人。哈薩克族諺語:"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放走了客人,那就是跳進大河也洗不清的恥辱",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中華風俗·新疆》還記載:"回民宴客,總以多殺牲畜為敬,駝、牛、馬均為上品,羊或數百隻。各色瓜果、冰糖、塔兒糖、油香、以及燒煮各肉、大餅、小點、烹飪、蒸飯之屬,貯以錫銅木盤,紛紜前列,聽便前列,聽便取食。樂器雜奏,歌舞喧譁,群回拍手以應其節,總以極歡為度。""所陳食品,客或散給於人,或罷宴攜之而去,則主人大喜,以為盡歡。"這是清代的風尚,至今仍無大改變

參考資料

  1. 省情概況陝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2019年06月05日
  2. 甘肅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3. 青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4. 寧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5. 新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