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鐵角蕨
西南鐵角蕨,植株高25-4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先端纖維狀,長5-7毫米,基部寬達1毫米,膜質,黑褐色,邊緣為褐棕色,有虹色光澤,全緣。
- 中文學名 西南鐵角蕨
- 拉丁學名 Asplenium praemorsum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 綱 蕨綱 Filicopsida
- 目 真蕨目 Eufilicales
- 科 鐵角蕨科 Aspleniaceae
- 屬 鐵角蕨屬 Asplenium
目錄
西南鐵角蕨形態特徵
葉簇生;葉柄長8-22厘米,粗1-2毫米,上面灰綠色並有淺縱溝,下面為褐色,和葉軸通體密被紅棕色、有光澤的狹披針形或纖維狀薄鱗片,以後部分脫落;葉片披針形,長15-28厘米,寬4.5-8厘米,頂部漸尖,一回羽狀;羽片10-15對,下部的對生,向上近對生或互生,斜展,幾無柄,各對羽片相距1-2.2厘米,彼此疏離,中部以下各對羽片幾同大(或基部1-2對略短),菱形,長2.5-4.5厘米,基部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為略不對稱的闊楔形,邊緣片裂,往往深達主脈;裂片2-4對,極斜向上,橢圓形,長4-12毫米,寬2-5毫米,基部上側一片特大,圓頭並有小齒牙,兩側全緣。葉脈兩面均明顯,隆起呈溝脊狀,側脈二回二叉,極斜向上,纖細,彼此密接,不達葉邊。葉革質,干後上面暗綠色,下面棕綠色,兩面均呈溝脊狀並疏被紅棕色纖維狀的薄鱗片,以後逐漸脫落;葉軸灰綠色,上面有縱溝,密被纖維狀鱗片。孢子囊群狹線形,長3-8毫米,深棕色,極斜向上,彼此密接,生於小脈中部,在羽片上部的沿主脈兩側各成一行,並緊靠主脈,幾與主脈平行,生於裂片上的則為不甚整齊的扇形排列,每裂片有2-5枚;囊群蓋狹線形,灰白色,後變灰黃色,厚膜質,全緣,開向主脈,少數開向葉邊,宿存。[1]
西南鐵角蕨生長環境
西南鐵角蕨生雜木林下岩石上,海拔1100-2 600米。
分西南鐵角蕨布範圍
西南鐵角蕨主要價值
【藥 名】:西南鐵角蕨
【來 源】:為蕨類植物藥鐵角蕨科植物西南鐵角蕨的全草。
【功 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主 治】:用於熱毒瀉痢、咽喉腫痛、癰疽瘡腫、口舌生瘡、熱淋、血淋諸證。
【性味歸經】:甘、苦,平。入小腸、膀胱、肺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別 名】:鳳尾鐵角蕨(《全國中草藥匯編》)、大豬鬢草、大鳳尾草(雲南)
【考 證】:始載於《蕨類植物名同及名稱》。
西南鐵角蕨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再春季植株萌發前,挖起母株,進行分株。將分株苗再備好的土地上按行距20-30厘米開穴栽植。
孢子繁殖:在5-6月份,當植株葉背面孢子囊變成棕褐色時,採摘孢子葉片,去掉無孢子囊群的葉片部分,裝入硫酸紙袋內,封口,做好標記,置於通風乾燥處,待孢子成熟後彈射入袋內。孢子非常細小,似塵埃,黃棕色。手機的孢子可裝入試管內,置於4℃冰箱中低溫保存備用或隨即播種。將過篩腐殖質土拌少量鈣質土和細河沙,拌勻,裝入花盆內,盆土量為盆容量的2/3為宜。用沸水澆淋以消毒滅菌,除去種子、苔蘚、地衣等植物,待盆土充分冷卻後即可播種。由於孢子非常細小,播種時應屏住呼吸,將孢子均勻地撒入盆土基質上,也可將孢子製成懸濁液噴灑在基質上。博後用玻璃或塑料薄膜蓋住盆口保濕,並防止其他雜物進入。將播種盆置於無陽光直射而散射光充足的地方,溫度最好控制在20℃-30℃。孢子培育期間應保持基質濕潤,可將播種盆放入淺水池中浸潤,或用噴水壺小心噴水。約半個月後,便可見到綠色原葉體,此時尤應注意保持盆土濕潤,以原葉體(配子體)表面保持有適量水霧為好,以便於精卵結合,提高受精率。約30天後,原葉體上便可長出幼孢子體。當幼孢子體長出3-4片葉時,便可移栽於幼孢子體移植地。移植半個月,可先將盆上覆蓋物打開1/3,繼而打開1/2,最後全部打開,以使幼孢子體逐漸適應外界環境。移栽時,用小木棍或其他器具在畦土上按行距10-15厘米壓或劃1-1.5厘米深的橫溝,用鑷子將幼孢子體夾放於溝內,每隔5厘米放幼孢子體一小叢,用溝土使其穩正,澆水濕潤即可。
西南鐵角蕨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擇隱蔽、濕潤的林下或林緣地栽培,土壤以肥沃疏鬆、深厚的鈣質壤土為好。選地後,清除雜草、灌叢、荊棘,深翻20厘米,耙細整平,使土壤疏鬆平整,具有透氣、透水性。每畝撒施過篩腐殖質土及適量鈣鎂磷肥,作為1.3-1.5米寬的畦。
田間管理:在鐵角蕨生長過程中,應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保證田間小氣候有較高的空氣濕度。經常中耕除草,使地面疏鬆,不板結,五雜草。每年4-5月和8-9月應分別追施1次人畜糞水。冬季清園,清除植株枯黃葉及其灌叢、雜草,以利來年植株生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