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出自宋代秦觀的《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1]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目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西城的楊柳逗弄着春天的柔情,讓我想起離別時的憂傷,眼淚止不住的流。還記得當年你為我拴着歸來的小舟。綠色的原野,紅色的小橋,是我們當時離別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在獨自流淌。

美好的青春不為少年時停留,離別的苦恨,什麼時候才能停止?等到柳絮飄飛、落花滿地的時候,我登上樓台。即使這滿江春水都化作眼淚,也流不盡,依然有愁苦在心頭。

注釋

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遠」。唐詞單調,始見《花間集》韋莊詞。宋人改為雙調,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 弄春:謂在春日弄姿。

離憂:離別的憂思;離人的憂傷。

多情:指鍾情的人。

歸舟:返航的船。

韶華: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飛絮:飄飛的柳絮

春江:春天的江。

賞析一

首句「西城楊柳弄春柔」貌似純寫景,實則有深意。因為這柳色,通常能使人聯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傷別。「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種柔情,「弄」字則有故作撩撥之意。賦予無情景物以有情,寓擬人之法於無意中。「楊柳弄春柔」的結果,便是惹得人「動離憂,淚難收」。以下寫因柳而有所感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這裡暗示,這楊柳不是任何別的地方的楊柳,而是靠近水驛的長亭之柳,所以當年曾系歸舟,曾有離別情事這地方發生。那時候,一對有情人,就踏過紅色的板橋,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這兒話別。一切都記憶猶新,可是眼前呢,風景不殊,人兒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達的惆悵是深長的。[2]

過片「韶華不為少年留」是因為少年既是風華正茂,又特別善感的緣故,所謂說「恨悠悠,幾時休?」兩句無形中又與前文的「淚難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飛絮落花時節一登樓」說不登則已,「一登」就這楊花似雪的暮春時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將從篇首開始逐漸寫出的淚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盡地向東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這比喻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逐漸匯合,水到渠成的。

此詞寫柳,妙「弄春柔」一語,筆意入微,妥貼自然,把擬人手法於無意中出之,化無情之柳為多情之物;此詞寫愁,妙引而不發,語氣微婉,最後由景觸發一個巧妙的比喻:清淚、流水和離恨融匯成一股情感流,言盡而情不盡。

賞析二

這首愁情詞由春愁離愁寫起,再寫失戀之愁和嘆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說是虛化了具體時空背景,仿佛將詞人一生所經歷之愁都凝聚濃縮在一首詞中了,很富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此詞上片前三句寫初春的離別,並未出現告別的對象而悲淚滂沱,已寓無限隱情。「西城楊柳弄春柔」貌似純寫景,實則有深意。因為這柳色,通常能使人聯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傷別。「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種柔情,「弄」字則有故作撩撥之意。賦予無情景物以有情,寓擬人之法於無意中。「楊柳弄春柔」的結果,便是惹得人「動離憂,淚難收」。以下寫因柳而有所感憶。「猶記」兩句轉為憶舊,「多情」指戀人,「系歸舟」指飄泊重逢的激動。「碧野朱橋」是當日繫舟處所,又是今日處境。

「當日事」唯存記憶,而眼前是「人不見,水空流」。即謂再度離別,再度「歸來」時,已無人「繫舟」,只見水流。「水空流」三字表達的惆悵是深長的。這幾句暗示這楊柳不是任何別的地方的楊柳,而是靠近水驛的長亭之柳,所以當年曾系歸舟,曾有離別情事這地方發生。那時候,一對有情人,就踏過紅色的板橋,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這兒話別。一切都記憶猶新,可是眼前呢,風景不殊,人兒已天各一方了。

過片「韶華」句為議論,道破人生真理,此理雖為常理常情,但由詞人體味人生後道出則有極哀切的意蘊。「韶華不為少年留」是因為少年既是風華正茂,又特別善感的緣故,這青春不再,年華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終極原因。此悠悠長恨,當然將詞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傷感融注其間了。「恨悠悠,幾時休?」兩句無形中又與前文的「淚難收」、「水空流」唱和了一次。

「飛絮落花時節一登樓」說不登則已,「一登」就這楊花似雪的暮春時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將從篇首開始逐漸寫出的淚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盡地向東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這比喻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逐漸匯合,水到渠成的。此喻在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比喻基礎上,又翻出一層新意,乃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法。

此詞寫柳,妙「弄春柔」一語,筆意入微,妥貼自然,把擬人手法於無意中出之,化無情之柳為多情之物;此詞寫愁,妙引而不發,語氣微婉,最後由景觸發一個巧妙的比喻:清淚、流水和離恨融匯成一股情感流,言盡而情不盡。全詞結構布局極縝密。下片「飛絮落花」印上片「楊柳弄春柔」;「登樓」印「離憂」;「春江都是淚」印「淚難收」;「韶華不為少年留」總提全詞命意,天然渾成,意態兼善,神韻悠長。[3]

創作背景

此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主要抒寫別恨,為懷人傷別之作,據詞意可知作於某年的一個暮春,當為秦觀前期的作品。

作者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