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崑體
西崑體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的一個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目錄
名詞解釋
北宋初年出現的以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為主要特徵的詩歌流派。 宋初,楊億(974 — 1020)、劉筠(970 — 1030)、錢惟演 (977 — 1034)等人聚集在皇帝藏書的秘閣(「西崑」代指皇帝藏書的地方),編纂歷代君臣事跡,詔題《冊府元龜》。他們在編書之餘,寫詩相互唱和,並結集為《西崑酬唱集》,時人因稱之為「西崑體」。「西崑體」詩人提倡學習李商隱,講求用典精巧、意旨幽深,重視音律與借代,其作品詞采精麗、音節鏗鏘、 屬對工整,一掃晚唐五代以後平直淺俗的詩風,在詩歌發展史上有一定影響。由於是酬唱之作,大都雕琢太過,缺乏真情實感,常流於艷浮,為後人詬病。
引例1
蓋自楊、劉唱和,《西崑集》行,後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之「昆體」。 由是唐賢諸詩集幾廢而不行。 (歐陽修《六一詩話》) (大約自從楊億、劉筠開始唱和,《西崑酬唱集》風行,後輩學人爭相效仿, 詩風為之改變,因而稱之為「昆體」。從這以後,唐代詩人的詩集幾乎被人遺忘而不流傳了。)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