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珠鎮
觀珠鎮隸屬於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位於電白區中部,北接沙瑯鎮,東與望夫鎮、馬踏鎮交界,西連霞洞鎮、林頭鎮,南部以大雲腦等分水嶺與麻崗鎮、樹仔鎮相隔。轄區總面積189.6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觀珠鎮戶籍人口有116649人。
隋、唐,屬電白縣南境。1958年9月,屬躍進人民公社。1959年6月,置觀珠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置區。1987年9月,撤區置鎮。 截至2021年10月,觀珠鎮轄1個社區、24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電白區觀珠社區。
2018年,觀珠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0億元,同比增長60.7%;固定資產投資25.28億元,同比增長22.0%。
自然地理
觀珠鎮位於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中部山區,地處電白縣腹地,總面積189.62平方千米(2017年),為電白最大的鄉鎮之一。
該鎮為低山丘陵地區,地勢為東高西低,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山區農業大鎮,素有"電白糧倉"的美譽。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北運菜、荔枝、龍眼、黃皮以及名貴藥材沉香等。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有錳、鎢等,花崗岩和竹木資源尤為豐富。[1]
目錄
歷史
名稱來源
歷史上,由謝氏建立牛墟,後再成為豬的生產經銷之地,所以稱關豬嶺,後因為古音中"觀珠"與"關豬"諧音,所以改為觀珠。
另據民俗專家郭建輝觀點,觀珠得名於扛豬嶺。之所以叫扛豬嶺,原因是周邊的大衙、林頭、霞洞、沙瑯、馬踏都沒有豬行,村民養的豬都扛來觀珠賣,於是得名扛豬嶺。後來為了好聽,就將扛豬改為觀珠。
無論是關豬嶺還是扛豬嶺,觀珠的得名都與豬產生了關聯。如今,觀珠圩建成了小耳花豬交易市場,觀珠鎮是茂名地區小耳花豬產業重點發展地區。
沿革
觀珠鎮在隋唐時為電白縣南境。
明時招韶州流民耕墾,置得善鄉一、二圖,時為該鄉一圖的觀珠、東埇、西埇,二圖的簕勾、嚴坑等小鄉。明崇禎十四年(1641),從上保寧鄉、得善鄉分立得善鄉三、四圖,時為得善鄉四圖的塘頭、觀珠、新村、嚴坑、大塘等小鄉。
清朝為沙瑯巡檢司所轄的大榕樹堡、黃牛垌堡、觀珠嶺堡、筋勾閘。光緒年間,觀珠嶺堡析置尖山甲堡。
民國時為第七區簕勾鄉的嚴坑、磻坑、磻坑下、元坑,觀山鄉的觀南、觀北、觀西、尖山,石塘鄉的石尤塘、黃山、塘蓮,棠芾鄉的棠芾、新歐、昌業、和堂,南化鄉的河垌、大坡等小鄉;30年(1941),為第二區的筋勾、觀珠(觀山改稱)、石塘、棠芾、南化等鄉。
1949年11月,為五區(觀珠)棠鄉的新棠、大陂、磻坑、嚴坑、沙垌、江夏、旱平、河垌,觀石鄉的溶水坪、樓腳、石塘、觀珠和六區(沙瑯)大榕鄉的大榕等小鄉。
1953年3月,全縣進行區鄉調整,由原6區劃為14個區、1個區級鎮。觀珠為第十二區。
1957年2月3日,撤銷區一級編制,現觀珠鎮範圍內為觀珠、大陂、佛子樓、磻坑、河垌等中鄉;年末,為觀珠、佛子樓、河垌等大鄉。
1958年9月屬躍進人民公社。1959年6月,析躍進人民公社,置觀珠人民公社,轄觀珠、大陂、新華、棠芾、河垌、旱平、大水坡、沙垌、合利、江下、樟木垌、佛子樓、嚴坑、木師、太榕、磻坑、北田、五一、紅光、和平、石塘(灣)、晨光、葛山、背嶺等24個大隊,437個生產隊。
1960年6月,析觀珠人民公社置佛子樓人民公社。
1961年6月恢復區級建制,電白縣有六個區,其中觀珠屬第五區,轄觀珠、霞洞、下嶺(石頂)、大衙、佛仔樓等5個人民公社。
1963年2月至3月,撤銷區級建制。佛仔樓人民公社併入觀珠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20日,實行政社分權,恢復區鄉建制,撤觀珠人民公社建觀珠區,轄24個鄉,485個生產隊。
1987年9月撤觀珠區置觀珠鎮,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
1989年10月,村民委員會改稱管理區。1990年,觀珠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24個管理區、365條自然村。
1999年1月,管理區改回稱村民委員會,簡稱村委會,觀珠鎮轄區不變,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2]
風景名勝
五一尖山熱水溫泉
觀珠五一尖山熱水溫泉,又稱尖山熱水湖(因溫泉在泉眼上形成一個小湖泊而得名),位於五一根竹園村小河床,電白黃羅乾渠(即新河)旁邊,距觀珠圩約3公里,離瀋海高速公路觀珠出口約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其地理位置優越。水質符合醫療熱礦水標準,可用於醫療保健、旅遊、水產養殖、農業等,前景十分廣闊 。該溫泉常年有水,溫度有89.8°C,接近開水,很多時候小朋友們會拿花生、雞蛋、蕃薯到這裡煮熟來吃,是電白境內最熱的溫泉之一。
錦蓋山
錦蓋山又稱鍋蓋頂,位於觀珠鎮東南8公里處,是海拔460米大雲腦嶺(當地稱之為"大人佬"嶺)的一座山峰。不可多得的旅遊處女地方圓達三十里,地處電白腹地,即將開通的廣湛高速公路觀珠路口就在西向山腳600米處,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洗太夫人當年行軍用師的古戰場之一,60年代曾出土俚人銅鼓。錦蓋山山勢磅礴,山石秀麗,形狀各異,又有多處洞穴、寺廟,其景點有無底洞、出煙洞庭湖、出水洞、塔石廳、金龜窺浴石、醉仙望月石、飛鷹擒蛇石、皇帝印石、石船、姐妹石、武力石、趙子龍戰跡,還有地下河、磻仙湖、萬年老松等,是茂名乃至粵西地區不可多得的尚未完全開發的很有價值和潛質的旅遊處女地。
沉香山
沉香山,原名叫磻坑山。這座山怪石嶙峋。汪姓老闆為發展沉香,在山上種上白木香,從此以"沉香山"之名聞名於世。隨着"沉香山"的開發,修築盤山公路,挖掘人工湖,鋪設地下管道。如今,磻坑山樣貌有了很大的改變。早期種下的白木香已長得比人高,亭亭玉立,成行成林。每逢初夏開花時節,四周瀰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旱平水庫
旱平水庫,位於大水坡村附近。集雨面積28平方公里,水庫建設經歷初建、擴建和除險加固階段。在1956年5月由鑒江流域資源開發組進行查勘,1957年9月由省水利廳、湛江地區水利局和電白水利局共同規劃設計,1958年1月動工,同年12月建成,庫容991萬立方米,1972年9月由電白縣水利局設計擴建,1974年6月完工,庫容達2930萬立方米,運行後發現溢洪道條形山等存在安全及效益問題。1992年3月由電白縣水利局設計進行除險加固,1994年7月竣工。
經加固後,水庫主壩高27.1米,長160米,副壩高6.5米,長162米。溢洪道寬12米,框架式進水口,壩後電站裝機容量500千瓦。
旱平水庫與河角水庫並聯運行,組成河角水系灌區,灌溉電白區東部觀珠、馬踏、嶺門、電城、樹仔、爵山和國營新華農場等六鎮一場近10萬畝農田,沿海5.5萬人(截至1996年)的生活用水任務,是該地工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
觀珠汪氏宗祠,位於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觀珠鎮觀珠社區居委會的觀珠鎮中心幼兒園(中心小學已整體遷出)內,始建於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廢科舉興學校後,1913年起,該祠堂一度闢為小學,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為止。1998年,汪氏族人對該祠維修時翻新了瓦面。2009年9月,電白縣文化主管部門公布其為電白縣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挖掘和保護汪氏宗祠其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2011年6月,汪氏宗祠被評為茂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