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觀賞巴卡雷龍魚

巴卡雷龍,學名巴卡鱧(Channa Barca),鱧科,鱧屬魚類,分布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Assam)和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在孟加拉國、印度(納加蘭)、尼泊爾可能也有分布。

巴卡雷龍在原產地被作為食物,在國際上作為一種觀賞魚類被貿易。由於體色艷麗,主要以觀賞為目的引進我國。它們很少被捕獲,可能是很罕見的,能夠人工繁殖但非常困難,因此需要保育。

目錄

分布範圍

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Assam)和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納加蘭有發現,有報告在孟加拉國和尼泊爾發現過,但存疑。

形態特徵

巴卡雷龍不論體型或體色都極為出眾,它們乍看之下和另一種同樣為印度東北部產的美麗魚種——黃金眼鏡蛇雷龍(C.aurantimaculata)有些相似,不過黃金眼鏡蛇雷龍體側有着較為鮮明的波狀橙黃色斑紋,且胸鰭上的環狀眼斑圖案也較為顯着;而巴卡雷龍體色偏向藍綠色調,有時帶有黃色光澤,身上散布着黑色斑點,且雄魚隨着魚齡增長,背鰭也會逐漸變得寬大,相當具視覺震撼力。另外巴卡雷龍是可以成長至70-80cm以上的大型種。

巴卡雷龍基本從喉嚨根部到頭部呈紫色,隨其成長從體側到頭部呈現金色花斑。

生活環境

它棲息在山區的河流中,如永久河流、溪流、小溪(包括瀑布)。

現已經觀察到巴卡雷龍魚棲息在濕地邊緣的垂直洞穴,這些洞穴通常在冬季變干。這些洞穴通常約一米深,由一個或多個入口隧道組成,通往地下水層。巴卡雷龍魚在乾燥的冬季使用它們作為避難所,直到四到五月,水位再度上漲時,雷龍們便會游出洞穴覓食和繁殖。[1]

物種價值

巴卡雷龍在阿薩姆邦的漁業中並沒有引起人們很大興趣,可能是因為它的稀有性。這種魚可長到90厘米,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食用魚。它也是歐洲和日本市場高度重視的觀賞魚。

習性與飼養

巴卡雷龍喜歡弱鹼性至中性水,需要水族箱深度90cm以上這種魚不難飼養,但是混養略難,繁殖困難

和其他許多鱧科魚類一樣,巴卡雷龍為肉食性種類,以水域中的小魚蝦為食,而且個性並不算溫和,具有明顯領域性,如果不是在配對繁殖期間,複數混養很可能造成個體之間的激烈鬥爭,甚至追咬過程中所出現的傷口也容易遭受細菌或水黴菌感染。

飼養建議事先備妥150cm以上的大魚缸,再來考慮飼養這種美麗的大型魚類,而且不太建議種內多隻混養,以避免打鬥;另外在長期接受人為餵養下,也許會對同缸混養的小型魚興趣缺缺,不過也難保不會一時興起而將小魚吞下肚,所以除非是餌料魚,不然還是不要混養太名貴的小型魚才是。

在水質與水溫方面,印度東北方為熱帶季風氣候,然而冬季乾燥寒冷,氣溫常可低於10℃以下;而夏季則炎熱且潮濕多雨,常因洪水泛濫而淹沒整個平原。因此生活在當地的巴卡雷龍其實對溫度具有強大的適應性,在一般南方地區的室內魚缸,甚至冬季不需要加溫也能過冬,不過要避免水溫的劇烈震盪,不然任何魚都會吃不消的。一般水溫設定在18~28℃、pH在6.5~7.5的範圍為佳,當然,效能良好的過濾系統是維持其所需優良水質的關鍵。附帶一提的是,鱧科魚類皆善於跳躍,一定要在魚缸頂部加上一定重量的蓋子,以免其跳出缸外。

以往巴卡雷龍每年輸入量都不多(雖然近幾年來已經比往年增加許多),也很少聽到有人工繁殖的消息,但它們不論在觀賞性或珍稀度皆為同類當中的佼佼者,而且飼養的日子久了,還會與飼主產生良好互動,然而其昂貴的價格與碩大的體型也間接提升其飼養門坎,希望如此一來,能避免它們在原產地遭到濫捕,為它們的野外族群留下一線生機。

瀕危情況

巴卡雷龍在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中為「數據不足」。

對這一稀有物種的威脅尚不清楚,但據推測,對水族館魚類貿易的過度開發是一種威脅。

巴卡雷龍在有限的分布下是罕見的。然而,關於物種分布和種群的信息非常有限,評估為數據不足,這也是它與其他物種之間難以識別而造成的。生境、生態、威脅和數量的進一步信息是首要研究對象,關於這一物種的進一步資料可能為其受到威脅水平的評估提供依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