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細鱗鮭
細鱗鮭(學名:Brachymystax lenok)是鮭科、細鱗魚屬魚類。細鱗鮭因鱗細小而得名,體長梭形、稍側扁,頭稍尖,吻鈍,口小,橫裂,亞下位,舌厚、游離,上頜骨明顯,上下頜、犁骨與齶骨各有一行尖齒。鰓孔大,側位。腸長約等體長2/3,幽門盲囊發達。鰾長圓錐形,後端尖伸過肛門。背部黑褐色,體側紅褐色,鮮魚背側暗綠色;背面及兩側有許多橢圓形橫黑斑。終年棲息于山澗溪流里的群體,體背部呈綠褐色,體側較黑,腹部白,背鰭、臀鰭、脂鰭有黑點,外緣黑色;胸鰭、腹鰭桔紅色有黑斑。個體較小,體長一般在350毫米以下的多見,漁民稱其為「山細鱗」。冬季洄游到大江越冬的細鱗鮭,個體大,背部黑綠,體側黃褐,有黑斑點,腹部黑。生殖季節成魚色暗,背鰭前部鰭條變黑,體側出現隱約紅色斑,一般老齡魚較幼齡魚體色深。
目錄
介紹
細鱗鮭(Brachymystax lenok)因鱗細小而得名。屬鮭形目,鮭科,細鱗魚屬。俗稱:山細鱗魚、江細鱗魚(東北),閭魚、閭花魚、金板魚、花魚(陝西),梅花魚(甘肅),小紅魚(新疆)。英文名:Lenok。在黑龍江流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肉肥美,含脂量高(3.8-7.7%),體大,一般重1公斤,最大個體可達8公斤。此外,卵也相當名貴。[1]
細鱗鮭為冷水性魚類,多棲息於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流水中。細鱗鮭是肉食性魚類,也是淡水魚類中貪食的一種,喜食螢火蟲、瓢蟲、牛虻、蜉蝣、飛蟻、馬峰、蜻蜓幼蟲等落入水中的昆蟲,也食小魚、蛙、螯蝦、鼠以及水生昆蟲、植物。細鱗鮭分布於中國、俄羅斯東部、朝鮮、蒙古部分地區的河流中。
棲息環境
細鱗鮭為冷水性魚類,多棲息於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流水中。仔魚喜歡潛伏在砂礫空隙之間,不常遊動。適宜水溫為9~22℃,忍耐極限水溫為25℃。對酸鹼度(pH值)適應範圍為5.75~7.8,致死上、下限為8.5及4.3。溶氧含量一般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冬季在支流的深河或大江中越冬,幼魚鑽人石縫或亂石堆里越冬。
生活習性
細鱗鮭是肉食性魚類,也是淡水魚類中貪食的一種,喜食螢火蟲、瓢蟲、牛虻、蜉蝣、飛蟻、馬峰、蜻蜓幼蟲等落入水中的昆蟲,也食小魚、蛙、螯蝦、鼠以及水生昆蟲、植物。極貪食,其胃內食物可占本身體重的10%左右。水溫10℃左右時為食慾旺盛期,在冰下也不停止索食,每天食慾最旺的時間是早晨和傍晚,其他時間多潛伏在溪流兩岸有蔭蔽的水底。能貪食相當於自己體長1/2的其它魚類。細鱗鮭是大麻哈魚的天敵之一,每當大麻哈魚產卵期,細鱗鮭尾隨大麻哈魚進入產卵場,貪食大麻哈魚的受精卵。細鱗鮭產卵後的食慾特別旺盛。具有特殊攝食技能:能跳出水面捕捉飛在水上的昆蟲。
形態特徵
側線鱗(115~127)+8;幽門盲囊65~75;椎骨(34~35)+24。背鰭Ⅲ~Ⅳ-10~11;臀鰭Ⅲ~9;胸鰭Ⅰ-15~16;腹鰭Ⅰ~9。鰓耙19~23。體長165~275毫米時:體長為體高3.9~4.9倍,為前背長2~2.2倍,為頭長3.7~4.6倍;頭長為吻長3.1~4.8倍,為眼徑3.7~4.9倍,為眼間距3.2~3.7倍,為上頜長2.1~2.4倍,為最長背鰭條1.4~1.8倍,為臀鰭條1.2~1.7倍,為胸鰭長1.3~1.6倍,為尾柄長1.6~2.5倍。體高為體寬1.5~2.1倍。背鰭短,背緣微凹。臀鰭亦短。胸鰭側下位,尖刀狀,不達背鰭。腹鰭始於背鰭基中部下方,不達肛門。鰭基有一長腋鱗。尾鰭叉狀。
細鱗鮭因鱗細小而得名,體長梭形、稍側扁,頭稍尖,吻鈍,口小,橫裂,亞下位,舌厚、游離,上頜骨明顯,上下頜、犁骨與齶骨各有一行尖齒,犁骨與齶骨齒行連成馬蹄形,背面尖齒2縱行,每行5齒,齒行間凹溝狀。鰓孔大,側位,下端達眼中部下方,鰓蓋膜分離,且游離,有假鰓;鰓耙外行長扁形,最長較眼半徑略短,內行小塊狀。肛門臨近臀鰭始點,胃發達,彎管狀。腸長約等體長2/3,幽門盲囊發達。鰾長圓錐形,後端尖伸過肛門,腹膜淡色,體有小橢圓鱗,頭部無鱗。側線側中位,眼大,二鼻孔臨近,位吻側中部;脂鰭小,脂背鰭位於臀鰭後段上方。
背部黑褐色,體側紅褐色,鮮魚背側暗綠色;兩側淡紅色,微紫,到腹側漸呈白色;背面及兩側有許多橢圓形橫黑斑,斑外緣白環紋狀,最大斑長等於或稍大於眼半徑,鰭灰黃色,背鰭有黑斑,偶鰭常較紅暗。幼魚有數條垂直暗紋,腹部銀白色。但體色因棲息水域不同而異。
終年棲息于山澗溪流里的群體,體背部呈綠褐色,體側較黑,腹部白,背鰭、臀鰭、脂鰭有黑點,外緣黑色;胸鰭、腹鰭桔紅色有黑斑。個體較小,體長一般在350毫米以下的多見,漁民稱其為「山細鱗」。冬季洄游到大江越冬的細鱗鮭,個體大,背部黑綠,體側黃褐,有黑斑點,腹部黑;背鰭前角黑;胸鰭、腹鰭綠褐,尾鰭有細長黑點,邊色黑,較前者鮮艷,俗稱「江細鱗」。生殖季節成魚色暗,背鰭前部鰭條變黑,體側出現隱約紅色斑,一般老齡魚較幼齡魚體色深。
繁殖方式
細鱗鮭性成熟時間為3~5冬齡,4齡以下一般沒有產卵行為,體長約420毫米左右。自然條件下產卵期在4月中旬至6月,水溫為4~12℃。初春,江河解凍時,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進行產卵洄游。秋季結冰前(8月以後)則從上游溪流順水向大江或河川遷移。在水質清澈、水流較緩的砂礫底質的江段或哨口的下端產卵。親魚繁殖後大量死亡,尤其以雄魚為多。懷卵量7000~7500粒,成熟卵徑3~4毫米,淺黃色。當水溫5~10℃時,15-20天即可孵出。孵出的胚體,喜潛伏於沙礫空隙間,怕光,平臥不好活動,約15天左右卵黃囊消失,開始遊動,游向岸邊捕食水生昆蟲的幼體為食。
養殖技術
仔魚培育
養殖容器為玻璃鋼平列槽(40厘米×30厘米×20厘米),流水養殖,進水流量18-20升/分鐘,水面上60厘米設置100瓦日光燈照射。放養密度為每槽1萬尾,剛孵出細鱗魚仔魚全長為14-16毫米,這期間仔魚貼臥水底,其發育完全依靠卵黃囊的營養。仔魚易因堆積過多或水流不暢缺氧而窒息死亡,注水量應適當加大,每10萬尾保持在20升/分鐘以上。
稚魚培育
稚魚池規格為長10米、寬2米,深30厘米,細鱗魚仔魚在卵黃囊吸收2/3時,逐漸上浮,並在水中游泳。上浮仔魚可在平列槽中飼養2周,再移入稚魚池中,也可直接放稚魚池中飼養。稚魚池水深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水溫以9-12℃為好,在該溫度條件下,飼養稚魚不易患病,成活率較高。在平列槽內稚魚放養密度為6000尾/平方米,在稚魚池中稚魚放養密度為3000尾/平方米。
當稚魚上浮率達到50%以上時,投餵開口飼料,可選用粗蛋質含量為45%的虹鱒魚稚魚的人工配合飼料,但脂肪含量應在12%以上。飼料粒徑0.3-0.5毫米。投飼率為5-6%,日投飼為6-8次,間隔2-3小時。經30-40天馴化培育,稚魚體長可達3-5厘米,體重可達1-2克,可以分池進行魚種培育。
成魚養殖
流水池既可採用水泥池,也可因地制宜用石塊砌池。水泥池以長方形為宜,單池塘面積100-2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池底坡降比為(6-12):1000。石塊砌的流水池,面積50平方米以上即可,池深1-1.2米。水源可選擇水溫較低的山澗溪流、湧泉水等。細鱗魚適宜生長水溫13-20℃,最適生長水溫13-16℃,最高水溫不得超過20℃。池水交換率應在2次/小時以上,流速保持0.02-0.16米/秒,水中溶解氧為6平方米/升以上,氨氮應控制在0.0075毫克/升以下。根據細鱗魚生長規格調整放養密度。
規格20-50克的魚種,放養密度一般在150-300尾/平方米;規格100克的魚種,放養密度一般在150尾/平方米;規格150克的魚種,放養密度一般在100尾/平方米;規格200克的魚種,放養密度一般在75尾/平方米;規格300克的魚種,放養密度一般在50尾/平方米。飼料採用虹鱒成魚配合料即可,粗蛋白含量40%,脂肪含量18-26%,投餵應防止飽食或過量,投飼率為1%-3%,每天投飼2-3次。
分布範圍
細鱗鮭分布於中國、俄羅斯東部、朝鮮、蒙古部分地區的河流中。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黑龍江至遼河的支流渾河上游,圖門江、鴨綠江、松花江,向西經遼河、灤河、秦嶺直至額爾齊斯河。河北及內蒙古潮白河與灤河上游,黃河的上游及其渭河支流和長江的漢水北側支流謂子河、子午河的上游也有分布。
保護現狀
細鱗鮭是一種名貴的陸封型冷水魚。為保護這一珍稀物種,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已將其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