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
視 |
視(拼音:shì),一級常用漢字。 在許多漢字中,"示"常作為形旁(義符)出現;而在"視"字中,它卻是個聲旁(聲符)。本義是"看"。《韓非子》:"鳥以數十目視人,人以二目視鳥。"引申為"審察"、"看待"等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視
拼音; shì
字級; 一級字(1294)
結構; 左右結構
繁體; 視
部首; 見
四角碼; 37212
倉; IFBHU86
鄭碼; WSLR
總筆畫數; 8
筆順; 45242535
注音; ㄕˋ
平水韻; 上聲四紙
異體字; 視、視、視
字源解說
甲骨文上像"示",下像"目"(圖A)。示,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祭告。金文調整成左右結構,左像"示",右並將"目"寫成"見"(圖B)。籀文寫成目、示會義,表示察看徵兆。戰國文字一個上"見"下"示"(圖C);另一個左"示"右"見"(圖D)。篆文承續金文字形。從見、示聲(圖E、F、G)。從"見",表示觀察;"示"表示音讀,也兼表顯示的意思。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說文》又收有二個古文形體,一個是從目、示聲;另一個是從目、氐聲。隸書(圖H)、楷書(圖I)從戰國文字、篆文來。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酉集上】【見字部】
〔古文〕儙視儚六剙視䋇
《集韻》時利切。《韻會》是義切。《正韻》時吏切。$音嗜。《說文》瞻也。《博雅》:明也。《易·履卦》:視履考祥。《書·大甲》:視遠惟明。
又《字彙》:看待也。《左傳·成三年》:鄭賈人如晉,荀罃善視之。
又《博雅》:效也。《書·大甲》:視乃厥祖。疏:言當法視其祖而行之。
又《小爾雅》:比也。《左傳·襄二十七年》: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曰:視邾滕。注:欲比小國。《禮·檀弓》:公室視豐嘵。疏:言視者不正,相當比擬之辭也。
又猶納也。《禮·坊記》: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注:不視,猶不納也。
又猶敎也。《儀禮·鄉射禮》:命釋獲者設中,遂視之。注:視之,當敎之。
又《釋名》:視,是也,察是非也。
又《禮·曲禮》:兔曰明視。疏:兔肥則目開而視明也。
又《儀禮·士虞禮》:明齊溲酒。鄭注:明齊,當為明視,兔臘也。
又《山海經》:狄山有視肉。注: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又山水名。《山海經》:帝囷山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又:葴山,視水出焉。注:或曰視宜為瀙。瀙水今在南陽。
又人名。陶潛《羣輔錄》:伏羲六佐,其一曰視默,主災惡。
又姓,見《姓苑》。
又通作示。《詩·小雅》:視民不恌。箋:視,古示字。《前漢·高帝紀》:視項羽無東意。《史記》作示。師古注:《漢書》多以視為示,古字通用。
又《廣韻》承矢切。《集韻》《韻會》善旨切。《正韻》善指切。$嗜上聲。義同。
又《玉篇》:看也。《書·洪範》:五事,二曰視。疏:視,常止反。
又《詩·小雅》:小人所視。葉上矢履。
說文解字; 瞻也。從見示。神至切。
說文解字注; 瞻也。
目部曰:瞻,臨視也。視不必皆臨,則瞻與視小別矣,渾言不別也。引伸之義,凡我所為使人見之亦曰視。《士昏禮》:視諸衿鞶。注曰:視乃正字,今文作示,俗誤行之。《曲禮》:童子常視母誑。注曰:視今之示字。《小雅》:視民不恌。箋雲:視,古示字也。按,此三注一也,古作視,漢人作示,是為古今字。示下曰:天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許書當本作視人,以㬪韻為訓,經淺人改之耳。
從見,示聲。
大徐無聲字。神至切,十五部。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折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清濁 反切 視 廣韻 止 上 旨 禪 開 全濁 承矢切/常利切 止 去 至 禪 開 全濁 常利切/音是 集韻 上 旨 善旨切 去 至 時利切 韻略 上 旨 善旨切 去 至 時利切 增韻 上 旨 善指切 去 至 時利切 中原 去聲 支思 審 全清 中州 去聲 支思 詩至切 洪武 上 紙 禪 時 全濁 善指切 去 寘 禪 時 全濁 時吏切[1]